夜幕低垂,长安城如同一个巨大的棋盘,万家灯火则是棋盘上的星罗,闪烁着温暖的光芒。
“宫灯局”开张第七日,盛况空前。
百姓们争相购买“贞观灯”,仿佛拥有的不仅仅是一盏灯,而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,一份对光明的渴望。
就连西市旧疫区的棚户,也挂起了一盏盏“贞观灯”,昏黄的光芒驱散了往日的阴霾,给这片被遗忘的角落带来了一丝生机。
李承乾端坐在东宫的书房里,听着内侍的汇报,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。
他知道,这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他要让“贞观灯”的光芒照亮整个大唐,照亮每一个角落,照亮每一个人的心房。
“徐惠那边有什么消息?”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奏折,淡淡地问道。
内侍躬身回答道:“回禀殿下,徐惠姑娘已经乔装改扮,前往三坊查访民情了。”
李承乾点了点头,挥了挥手,示意内侍退下。
他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明亮的灯火,心中却涌起一丝不安。
他总觉得,在这片光明之中,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,一些蠢蠢欲动的暗流。
此时,徐惠已经换上了一身粗布衣裳,脸上也涂抹了一些灰尘,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药婆。
她提着一个药箱,走街串巷,穿梭于市井茶肆之间,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,倾听着百姓们的议论。
“这‘贞观灯是真不错,亮堂,还省油。”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汉子,一边喝着茶,一边说道,“就是这灯芯,好像不如以前的‘癸字号耐烧。”
“可不是嘛!”坐在他对面的一个老匠,也跟着附和道,“以前那‘癸字号灯芯,一晚上都不用换,现在这‘贞观灯,半夜就得换一次。”
徐惠听到这里,心头一紧。
她知道,“癸字号”灯芯是以前宫里特供的,用料讲究,制作精细,自然比普通的灯芯耐烧。
可是,太子殿下为了推广“贞观灯”,特意降低了灯芯的亮度,缩短了使用寿命,为的就是让更多的百姓能够买得起灯,用得上灯。
难道,有人察觉到了这一点?
徐惠不敢怠慢,连忙把这个消息记在心里,准备回去禀报李承乾。
回到东宫,徐惠顾不上休息,立刻来到李承乾的书房,将自己在市井茶肆听到的消息,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。
李承乾听完,并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,反而轻笑了一声,说道:“她要的不是光,是暗中可控的火。”
徐惠有些不解地看着李承乾,不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。
李承乾并没有解释,只是淡淡地说道:“你下去休息吧,这件事我会处理的。”
徐惠知道,李承乾已经有了主意,便不再多问,行了一礼,退出了书房。
与此同时,在东宫的另一处,武媚娘正坐在自己的房间里,闭门不出。
自从上次自焚“癸一灯”失败后,她就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反思着自己的过失。
她不明白,为什么自己精心策划的计划,会功亏一篑?
为什么李承乾总是能够看穿她的心思?
难道,自己真的不如他吗?
不,她不甘心!她绝不能就这样认输!
经过三天的闭门思过,武媚娘终于想到了一个新的计划。
她要利用“灯”,来传递消息,来布局自己的未来。
第四天清晨,武媚娘打扮一新,容光焕发。
她吩咐自己的心腹宫婢,准备了一些香火和一包“供佛灯油”,前往慈恩寺进香。
“记住,一定要把这包灯油交给法缘小沙弥。”武媚娘叮嘱道,“就说是供奉佛祖的。”
宫婢点了点头,接过灯油,离开了东宫。
武媚娘看着宫婢离去的背影,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微笑。
这包灯油里,她偷偷地混入了一些极细的炭粉。
这些炭粉在灯焰中燃烧时,会生成一些微弱的烟痕。
只要在特定的角度观察,就可以看到隐藏在烟痕中的暗码。
她把这种方法,称之为“灯语传信”。
当天晚上,慈恩寺的长明灯,忽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纹路。
一个穿着朴素的炭商模样的香客,悄悄地记下了这些纹路。
第二天,李承乾就收到了薛仁贵的密报。
“殿下,慈恩寺的长明灯出现了异常,属下已经把图样绘了下来,请您过目。”薛仁贵恭敬地将一张图纸递给李承乾。
李承乾接
第15章 灯下黑处,谁在数着心跳?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