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9章 灯熄之前,谁在暗处点火?[2/2页]

大唐:全能太子,李二直呼内行 喜欢秦岭虎的萧旺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地回答道:“回禀陛下,薛仁贵将军及其所部,七日前已经奉旨离京,前往边关。”
     “哦?是吗?”皇帝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,“那城南的炭窑,近日可有什么动静?”
     北门守将犹豫了一下,还是如实回答道:“回禀陛下,城南的炭窑,近日的确经常在夜间运送木炭,似乎……似乎数量不少。”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听到这里,皇帝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。
     他闭上眼睛,靠在椅背上,不再说话。
     他终于明白了。
     太子殿下虽然没有调动一兵一卒,但却已经让所有的兵力,都随着他的“势”而动了。
     真是好手段啊!
     李承乾也很快察觉到,皇帝对他的试探,正在逐渐加深。
     于是,他立刻召见了徐惠,命她将《疫录》的正本,重新誊抄三份,分别交给太医院、工部和大理寺备案。
     而且,他还特意在每一份《疫录》的扉页上,都附上了一句批语:“史料存真,非为饰过。”
     这句话,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意味。
     它既是对皇帝的表忠心,也是在向天下人宣告,他李承乾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百姓,绝不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。
     与此同时,李承乾又让武媚娘以“补遗”的名义,向各部衙门,悄悄地递送了一份《火器工坊旧匠名录》。
     这份名单里,混入了数名曾经被长孙无忌一党打压过的技工。
     这些技工,都是火器制造方面的顶尖人才,但却因为种种原因,一直没有得到重用。
     现在,李承乾将他们的名字重新列出来,无疑是在向朝廷传递一个信号:他要重用这些人才,为国家效力。
     果然,没过几天,民间就传出了“良工蒙冤,天怒降疫”的说法。
     百姓们纷纷指责朝廷权贵掩盖过错,导致瘟疫蔓延,将矛头直指长孙无忌一党。
     一时间,舆情汹涌,纷纷倒向太子殿下。
     李承乾的这一招,可谓是釜底抽薪,直接将长孙无忌一党推到了风口浪尖,让他们成为了众矢之的。
     夜幕降临,李承乾站在东宫的高处,遥望着远方的皇宫,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。
     就在这个时候,内侍匆匆来报:“启禀殿下,高履行大人奉旨前来,说是要……要复查东宫的炭耗……”
     高履行那张老脸,现在简直比茅坑里的石头还臭!
     奉旨再查东宫炭耗?
     呵呵,这老家伙演技可以啊,奥斯卡欠他一座小金人!
     他战战兢兢地翻开账册,嚯,那叫一个清晰!
     进出数量、时间,甚至连负责搬运的仆役名字都记得一清二楚。
     更绝的是,炭灰去向都标得明明白白——“已用于疫区道路铺垫,防滑,保障物资运输”。
     高履行感觉自己像吞了一只苍蝇,恶心!
     正想找个理由开溜,眼角突然扫到几个仆役抬着个大箱子,上面盖着块破布。
     34;这是何物?34; 高履行装模作样地问道。
     “回禀大人,是些旧书,殿下吩咐要整理归档。” 仆役弯着腰,一脸恭敬。
     高履行随手掀开一角,瞬间瞳孔地震!
     我去,那不是之前武媚娘不小心掉的那半截长安水道图吗?
     等等,上面怎么用朱笔圈圈点点,还写着“已清”、“待勘”?
     高履行感觉脑子里“轰”的一声,像是被一道天雷劈中。
     感情太子殿下一直没闲着,他这是把整个长安城当成棋盘,把那些泥水当成兵卒在调兵遣将啊!
     他再也装不下去了,随便找了个借口,灰溜溜地离开东宫。
     当夜,太常寺的灯火彻夜未熄。
     高履行伏案疾书,笔尖在纸上摩擦出“沙沙”的声响。
     一封封密信,带着他颤抖的笔迹,飞向四面八方。
     终于,最后一笔落下,高履行长舒一口气,眼神坚定。
     他在落款处,不再写“匿名”,而是写下了自己的名字——“臣高履行,顿首再拜”。
     夜很深了,他放下笔,看着窗外,喃喃自语:“殿下,您才是那个真正点火的人啊!只是……这火,到底会烧向何方呢?”
     他拿起火折子,吹亮了火苗,将写好的信件,小心翼翼的封好。
     “大人,你要亲自去送?”门外,他的心腹轻声问道。
     高履行没有回答,只是将密信揣入怀中,披上蓑衣,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。
     临走前,只留下了一句话:“备马,进宫……”
    喜欢。
  

第9章 灯熄之前,谁在暗处点火?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