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长(如唐朝“贞观之治”后人口激增)。
      可分配土地越来越少,最终无地可分,制度自然瓦解。
     豪强地主 vs 国家——权力博弈
     均田制的理想是“抑制兼并”,但实际操作中:
      豪强地主仍能通过各种手段(如隐匿人口、强占土地)扩大私有土地,而国家难以彻底清查。
      如果强行没收地主土地,必然激起反抗(地主阶层本身就是统治基础的一部分,官员多出身于此)。
      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比依赖国家分配更现实,最终土地仍会流向私人控制。
     生产力低下,制度成本过高。
     均田制需要强大的行政能力来持续登记人口、丈量土地、重新分配,但古代政府:
      无法精准掌控基层(信息传递慢、官僚腐败)。
      随着时间推移,管理成本远超收益,最终难以维持。
     结论:均田制注定失败
     在小农经济+低生产力+官僚地主垄断的封建社会,均田制只能是短暂的政策调整,而非长久之计。最终,土地仍会流向私人地主,形成“地主佃农”模式,这是封建社会的必然结果。
     萧如薰作为现代人,当然知道这个道理,因此,他也只能在太原,和大同两地开始试运行。
     一来这里人口相对稀少,可控性高。
     二来这里是京城门户,把这两地的群众基础给搞搞好,培养成保皇党,哪怕将来出事了,也有个缓冲的余地。
     不管萧如薰的出发点如何,士大夫阶层是不可能认同的。
     你朱家想把全大明作为私物?这怎么可以,这些士大夫也有后代子孙,难不成世世代代给你朱家做奴隶不成?
     到了个人利益的时候,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心狠着呢!
     他们就没想过百姓!
    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!
     反正皇帝这个锅背定了!
     特别在大明,反正想拿兵权,想有所做为的皇帝都会被替换掉,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是最后一次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139章 土地制度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