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一片,说什么39;劳民伤财39;、39;徒费国力39;,几乎无人支持。34;
张耳冷冷地补充道:34;不只是大王,朝中几乎所有公卿都反对此事。他们说什么39;魏国国力有限,不该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于水利工程39;,39;信陵君的遗志固然可敬,但不切实际39;...34;
魏般在一旁默默点头,眼中满是失望和愤怒:34;这些人只顾眼前安逸,全然不顾国家安危。先君当年励精图治,就是为了避免今日局面。如今先君已去,这些人就原形毕露了。34;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李明衍看着二人沮丧的模样,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怜悯。他深知,在这个凭实力说话的乱世,理想主义者往往最为艰难。
李明衍沉吟不语,目光在二人脸上游移。半晌,他才缓缓开口:34;详细说说朝堂上的情形,各方都有何反应?34;
魏般苦笑:34;能有什么反应?司空说修建费用太高;司徒说水围系统只是纸上谈兵,实际效果存疑;内史说魏国国库空虚,根本拿不出这笔钱;甚至连那些平日里对先君敬仰有加的将领,也说这种防御工事不如培养精兵来得实际......34;
张耳补充道:34;最令人失望的是大王。他没有再听我们呈奏,急匆匆去赴宴了,根本没放在心上。34;
李明衍越听越是心中有数,眼中闪过一丝深思。他起身踱步,在厅中来回走动,思绪如同潮水般翻涌。
34;魏兄,张兄,34;他停下脚步,语气坚定,34;此事未必无解。只是在下有个不情之请。34;
34;先生但说无妨!34;魏般急切道。
34;我需要更详细地了解魏国朝堂各方势力的情况,尤其是那些主要反对者的底细。34;李明衍眼中闪过一道精光,34;还要知道他们的利益所在,痛点何在。34;
张耳眉头一皱:34;李先生此言何意?34;
李明衍坦然一笑:34;欲治其事,先知其人。只有了解对手,才能有的放矢。34;
魏般恍然大悟:34;先生是想针对不同的反对者,设计不同的应对之策?34;
34;正是。34;李明衍点头,34;还请二位详细道来,越详细越好。34;
接下来的时间里,魏般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魏国朝堂的势力分布。主要有三大公族——东梁公族、河西公族和南丘公族,各自在朝中把持重要职位。东梁公族掌管财政,河西公族主军事,南丘公族则专擅外交。此外还有各种中小势力,如世家出身的文官、军功上位的武将等等。
李明衍边听边在心中勾勒出一幅魏国朝堂的权力图谱。他想起前晚在魏般府上宴会时观察到的细节——那些公族代表高谈阔论时的傲慢姿态,那些武将言谈间流露的功利思维,还有那些文官彼此交流时的微妙眼神。
34;你们在朝堂上详细陈述时,各方都有什么具体反应?哪些人最为反对?哪些人只是随声附和?34;李明衍追问道。
张耳回忆道:34;东梁公的表情最为难看,听到工程预算时几乎要跳起来;河西公倒是面无表情,但他的几个心腹将领频频摇头;南丘公则一直在打瞌睡,好像根本不关心......34;
李明衍的脑海中渐渐成型了一个计划。前世在现代社会,他虽只是个水利工程师,但也见识过不少项目审批中的各种勾心斗角,那些政商交织的微妙关系并不陌生。而穿越至此,他已亲历韩国、秦国的权谋斗争,对这个时代的权力运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尤其是韩国之行中,他目睹了那个自大傲慢的中庶子如何一手毁掉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。从那时起,他就暗下决心,不能再让无知与傲慢阻碍水利技术的推广。
人生在世,既然已经穿越至此,何必再为34;不改变历史34;这种虚无缥缈的理念所束缚?真正重要的是在此时此地,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。帮助魏般和张耳推动水围系统,既是对朋友的承诺,也是对信陵君这位未曾谋面的英雄的敬意。
想到这里,李明衍心中豁然开朗。他不再是那个畏首畏尾的现代人,而是一个能够在这乱世中开辟自己道路的行路者。
34;我有三步,可助二位推动此事。34;李明衍目光炯炯,语气笃定。
魏般大喜:34;愿闻其详!34;
张耳也投来期待的目光。
喜欢。
第108章 底筹精巧构(下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