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52章 斗室论天下(上)[2/2页]

川流不逝:我在古代修水利 数涌智流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与抱负。
     他目光如电,直视李明衍:34;再者,当初周朝已是天下共主,为何又要实行分封制?天下之大,统御不易。即使强如秦国,能否真正统治广袤的天下?统治的边界在哪里?统治的成本又如何解决?34;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问题。李明衍回想起与郑国讨论过的民生之苦,体会到了六国底层百姓的视角;与秦王交谈时,又窥见了秦国顶层的视角;如今通过韩非,他又获得了六国顶层人士的思考方式。这三种视角的碰撞,令他对这个时代有了更立体的理解。
     34;韩先生所言极是。34;李明衍思索片刻,决定运用自己的后世知识,与韩非分享一些不同的治理理念,34;我思考过一种可能的治理方式——郡县制。34;
     韩非微微皱眉:34;郡县制?秦国已在商鞅变法后实行郡县,但据我所知,仍有诸多弊端。34;
     李明衍点头:34;现行的郡县制确有不足,但若能完善,或许能解决统一大国的治理难题。34;
     他清了清嗓子,组织语言:34;郡县之上设立省一级,负责区域协调;郡县之下设立乡镇,直接面向百姓。中央政令经由省、郡、县、乡层层传达,既保证了政令统一,又能因地制宜。34;
     韩非若有所思:34;此法确能减少统治层级之间的信息损耗。34;
     34;更重要的是,34;李明衍继续道,34;各级官员通过选拔任用,而非世袭。能者上,庸者下,形成人才流动机制。34;
     韩非眼中精光一闪:34;这与我法家39;尚贤而能39;的理念相契合。34;
     李明衍点头:34;然历朝历代实践证明,此制也有弊端。若中央集权过度,地方活力受限;若地方自主过强,又易滋生割据之势。千百年来,始终在集权与分权之间摇摆。34;
     韩非惊讶地看着李明衍:34;先生此言,似乎已洞悉千年之后的治国得失,是何道理?34;
     李明衍微微一笑,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继续道:34;理想的状态,是中央统一大政方针,地方负责具体执行,各司其职,相互制约。刚才韩先生所言的39;法、势、术39;三者,若能妥善运用,或许能实现这一理想。34;
     韩非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明衍,心中掀起惊涛骇浪。眼前这位水匠的见识,远超常人,那种跨越时空的宏大视角,让他深感震撼。
     34;李先生的见解,令我茅塞顿开。34;韩非真诚地说,34;你所描绘的治理方式,确有可取之处。若能实现,或许真能解决大一统帝国的治理难题。34;
     李明衍谦虚地摇摇头:34;这些不过是粗浅的想法。说到底,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,很多事情我也想不明白,更不一定有能力参与。我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。34;
     他停顿片刻,诚恳地说:34;而且在我看来,天下大一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。即使不是秦国,终有一个国家会完成这一使命。34;
     韩非目光深邃,静静地看着李明衍,没有立即说话。月光透过窗栏,在他俊雅的面容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使那张面孔显得既古老又超越时代。
     34;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,我不会勉强。34;韩非最终说道,声音平静而坦然,34;乱世之中,百家争鸣,何为对错,只能留待历史评说。34;
     他站起身,缓步走向窗边:34;一个人若能被他人用一面之词轻易改变心意,也难在这乱世中求存。我尊重你的选择,无论是什么。34;
     李明衍感慨道:34;韩先生宽厚慷慨,令人钦佩。34;
     韩非转身,温和一笑:34;请再仔细考虑我的提议。若你改变主意,可通过看守此处的那名狱卒联系我。无论你最终作何选择,我都会托他好生照料你。34;
     34;多谢韩先生。34;李明衍深深一揖。
     韩非的拜访,如同一场及时雨,浇灌了他干涸的心灵。那番关于势、术、法的论述,那种对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,以及那份跨越国界的相知相惜,都让李明衍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震撼。
     他想起韩非分析秦国政治格局时的精准犀利,想起他谈及亡国之痛时的深沉悲怆,想起他聆听郡县制构想时的眼中光芒。这位法家大师的思想深度与格局高度,远非一般人可比。
     与此同时,他也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,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,除了带来技术之外,还可能对这个时代的政治思想产生影响。他的郡县制理念,震撼了韩非,这是他始料未及的。
     然而,这也让他更加谨慎。他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资格、有能力改变历史的进程,也不确定这样做是否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。但在李明衍心中,也又一次对这个波诡云谲的战国时代,生出了真切的归属感。他不再是那个冷眼旁观的过客,而是这片土地上真实生活、挣扎、思考的一份子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52章 斗室论天下(上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