泾水之滨,一派忙碌景象。
秦王嬴政亲临郑国渠工地已有三日,数万民夫犹如被注入了新的活力,挥汗如雨,昼夜不息。原本因游侠滋扰而近乎停滞的工程,转眼已恢复往日气象,甚至更胜从前。渠道主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延伸,每日进度几乎翻倍,令人叹为观止。
秦王下榻于渠首所建的简易行宫。那不过是数十间草木砖石搭建的临时住所,远不及咸阳宫的奢华,却也不失威严。行宫四周,禁卫军严阵以待,刀枪如林,杀气腾腾。自韩赵魏三国兵戈于边境蠢动以来,禁军戒备更甚,一草一木皆不放过。
李明衍立于渠道边,望着眼前的奇景,心中既是欣喜又有忧虑。
34;大王亲临,军民鼓舞,工程果然神速。34;郑国不知何时已站在他身侧,捋着胡须,眯眼远望,34;三日之功,抵得上半月之效,当真壮哉!34;
李明衍目光扫过身旁这位老者,心中一动。自秦王驾临以来,郑国言行愈发谨慎,那双沧桑的眼睛深处,似有千般心事难以言表。
34;只是...34;李明衍声音压得极低,34;如此强度施工,会否有失精细?34;
34;水官多虑了。34;郑国微微摇头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,34;秦国军令如山,号令之下,万夫用命。且这三日所完工之处,老夫已逐一检验,无一疏漏。34;
正欲回应,李明衍忽见一名秦使快步而来,远远便拱手高唤:34;李水官,大王宣你入宫议事,速去!34;
李明衍不敢怠慢,匆匆告别郑国,随那秦使向行宫大步而去。待行至大殿前,却见宫门处一个熟悉的背影正疾步离去——不是徐福又是何人?
34;徐福?34;李明衍心头一震,脱口而出。
那人身形一顿,微微侧首,只露出半张脸,唇角挑起似有若无的微笑,低沉的声音传来:34;李水官,别来无恙。34;话音未落,便迈步离去,身形转瞬消失在行宫尽头。
李明衍愕然立于原地。徐福何时来的?又为何忽地离去?这位与自己同为穿越者的神秘对手,究竟在秦王面前说了什么?更重要的是,他在这场风云突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
无暇多思,李明衍整理衣冠,跨入行宫。屋内空旷幽静,没有繁复的装饰,只有寥寥几案几席,彰显着秦国尚武崇简的作风。殿前秦王独坐,身着一袭墨玄色常服,腰系青玉带,头戴简式冠冕,面容清瘦而目光如炬。案上摊开数卷竹简,一方玉玺安放其侧,熠熠生辉。
34;臣李明衍,拜见大王!34;李明衍恭敬行礼。
秦王摆手示意免礼,目光如电般在李明衍脸上一扫而过:34;适才路上,可见到徐方士了?34;
李明衍一怔,随即如实答道:34;适才在宫门外匆匆一瞥,未及交谈。34;
34;徐福此人...34;秦王声音忽然放缓,意味深长,34;智慧过人,术数非凡。34;他没有说完,目光转向窗外,似在思索什么。片刻后,才重新看向李明衍,34;且不说他。今日召你前来,是要细问修渠之事。34;
李明衍心中一紧,不知秦王所指为何。
34;自寡人驾临以来,三日内工程进度超乎预期。34;秦王端起案几上的茶盏,轻啜一口,34;据蒙武所言,这主要归功于你的昼夜调度与技艺精湛。只是,其中可有难处?34;
34;回大王,34;李明衍如实相告,34;眼下渠道开挖虽已恢复往日之势,但多处仍有隐患。34;他指出数处地形复杂之地,详细分析了可能遇到的困难,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。
秦王静静聆听,偶尔颔首,眼中不时闪过赞许之色。待李明衍汇报完毕,他问道:34;郑国此人,你如何看?34;
这一问令李明衍心头一震。自泾水之争以来,郑国的身份始终是个谜。他既是韩国遗民,又是秦国水官;他的渠道设计利民利国,却也有人称之为34;疲秦计34;;他对李明衍亦师亦友,却又时常隐藏心事。这一问,直击要害。
34;郑先生精通水理,经验丰富。34;李明衍谨慎答道,34;此渠若成,将造福秦国千秋万代,此乃不争事实。至于其人心迹...臣才疏学浅,不敢妄议。34;
34;你倒是谨慎。34;秦王冷笑一声,秦王起身,缓步踱至窗前,背对李明衍,声音忽然低沉:34;你与郑国日夜相处,可看出他有何异常之处?34;
李明衍心头一紧,知道此问关乎重大。他仔细回忆郑国的言行。
34;启禀大王,34;李明衍沉吟道,34;臣与郑先生相处以来,确觉其言行有时不合常理。他对六国之事了如指掌,对秦国朝堂内幕亦知之甚多。尤其是永安里事变后,他似早有预料,应对从容。然而...34;
34;然而什么?34;秦王回身,双眼如鹰隼般锐利。
34;然而此渠若论工艺,确实无懈可击,当真能利国利民。34;李明衍坦然道,34;至于郑先生的真实身份与意图,臣难以妄断。34;
秦王沉默片刻,忽然笑了:34;你心怀坦荡,直言不讳,难得。34;他重新回到座位,34;郑国是否另有所图,寡人心中有数。如今国有疑难,百姓渴水,兴修此渠乃当务之急。你只需专心治水,无需过问其他。至于郑国...34;秦王顿了顿,声音骤然转冷,34;同朝为官,能够共事即可,切莫过分亲近。34;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34;臣谨记大王教诲。34;李明衍低头应诺,心中却暗自琢磨秦王话中深意。
34;治水之事谈完了,寡人与你闲叙片刻。34;秦王忽然语气轻松,仿佛从一个雷厉风行的君王瞬间转变为一位平易近人的小友,34;你在蜀地兴修都江堰,又来关中主持郑国渠,当有不少见识。对于这天下,你有何见解?34;
李明衍知道,这绝非闲聊,而是秦王在试探自己的政治立场。作为穿越者,他对秦国统一六国、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的历史意义再清楚不过。但在此时此地,他必须谨言慎行。
34;回大王,34;李明衍斟酌着字句,34;臣才疏学浅,对国家大事不敢妄议。然修水之道,倒可见些端倪。34;
34;哦?且说来听听。34;秦王来了兴致,身体微微前倾。
34;周室势微,列国林立,互不统一。34;李明衍娓娓道来,34;以水利而论,每国各自为政,或独享上游之利,或忍受下游之患,很难从整体考虑。这是小国分治之弊。34;
秦王眼中精光大盛,示意他继续。
34;然一国之水系,本是相连相通,理应统筹规划。34;李明衍越说越有底气,他以都江堰和郑国渠为例,阐述了统一治水的重要性,34;若天下归一,则可上下游协调,东西南北统筹,水患必减,水利必增。34;
秦王猛地拍案而起,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:34;李卿所言,正合寡人心意!34;
他大步走至殿中央,声音低沉而有力:34;自战国以来,诸侯林立,连年征战,生灵涂炭。这八百年的周朝分封制度,已成天下大患!寡人夙愿,便是终结这混乱分裂之局,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,使天下归于一尊,四海升平!34;
34;然而...34;秦王的声音忽然低落下来,眼中锐光转为沉思,34;这理想与现实相距太远。自周武王分封诸侯以来,已有八百余载。分而治之的格局如同山河般固化,早已深入人心骨髓。34;
嬴政负手踱步,目光投向殿外远山,仿佛能穿透空间看到那分裂的大地:34;众人皆以为天下分立乃是常道。周王室虽衰,然39;礼乐39;的虚名犹在,一旦秦欲一统天下,必被斥为39;僭越逆天39;。34;
他转身,眼中闪过一丝罕见的疲惫:34;各国存续已数百年,根深蒙固。齐国重商
第32章 潜蛟斗真龙(上)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