俘后归顺秦国,深得先王信任。34;
34;这公叔戌...34;郑国皱眉道,34;我在韩国时曾有耳闻,为人老成持重,心思缜密,明枪暗箭,极难应付。34;
34;确是此人。34;赵易点头,34;他与夏老太后秘密往来,当初归顺,便是前来投奔太后。太后乃是韩国公主,虽为秦王异祖母,毕竟心系韩国。郑国渠若成,关中沃野千里,秦国国力大增,韩国危矣,太后岂能坐视?34;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李明衍与郑国心头同时一震。想不到朝堂之事,业已牵扯后宫。
34;除了韩系贵族,另有大夫屈景,此人精通辞令,口若悬河,擅长循循善诱,步步紧逼。34;邹衍补充道,须发无风自动,显见内心激荡,34;明日廷议,此二人必是主力,务必小心应对。34;
话音刚落,门外又传来沉稳的脚步声。这次来者步伐轻缓却坚定,仿佛每一步都踏在鼓点上。
赵易起身,轻声道:34;来者是李斯,秦王近日重用的谋士,年轻有为,精通法道。34;
门帘掀起,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人随着蒙骜踏入厅内。他约莫二十五六岁,脸庞清瘦而轮廓分明,眉如利剑,目似寒星。虽是一袭墨色儒衫,却给人一种锋芒毕露之感。与其说是谋士,倒像是未出鞘的利剑。
34;李明衍、郑国,久闻大名。34;李斯声音清冷,却异常清晰,如同冬日的冰凌,明亮而锋利,34;秦王命我来助二位明日应对廷议。34;
李斯在两人对面落座,没有寒暄客套,直接进入正题:
34;关于郑国渠,朝中势力大致分为三派:34;他指尖轻叩几案,节奏分明,34;韩系公然反对;楚系谨慎支持;秦国老臣军方以蒙将军为首,自是坚定支持;老秦系贵族如范雎等人,虽有质疑,但也认同此渠长远利益。34;
34;吕相国态度如何?34;邹衍问道。吕不韦作为秦国相国,对廷议走向必有重要影响。
34;吕不韦...34;李斯嘴角微扬,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,34;吕不韦虽为相国,此事不便表态。明日廷议,他会避而不出,以示中立。34;
蒙骜接过话头:34;军方上下对渠道持支持态度。治水之功自古为王者所重,可稳固军心,壮大国力。34;
34;如此说来,34;李明衍沉思道,34;廷议之上,局势对我方有利?34;
34;未必。34;李斯眼神突然锐利如刀,34;有一人至关重要——成蟜。34;
厅内气氛骤然紧张,连灯火似乎都暗了几分。
34;成蟜此人...34;李斯压低声音,34;比王上要年少,却城府极深。他表面与秦王友善,暗地里却联结韩系势力。他有老太后庇护,又是先王之子,在宫中颇有人望。若他明日在廷议上发难,情况将对我方极为不利。34;
李明衍与郑国相视一眼,都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。
34;最关键的是,34;赵易补充道,34;成蟜极少出面,韩系贵族将他视作底牌。若他突然表态,必能引起廷议震动。34;
李斯端起茶盏,轻抿一口,目光如炬地扫视众人:34;明日廷议,我王不便直接与这些反对派争辩,否则有失君王体统。盼二位作为水利专家出面,维护王上威严。34;
34;既已身陷局中,唯有直面挑战。34;李明衍目光坚定,34;明日廷议,我与郑先生必定全力以赴,不负秦王重托。34;
34;好!34;蒙骜拍案叫好,34;我就欣赏李水官这股胆气!明日廷议,老夫必在殿中压阵!34;
李斯却摇头道:34;蒙将军此言差矣。明日之辩,不在力压,而在理服。34;
众人陷入沉默,气氛几近凝固。蒙骜起身踱步,铠甲碰撞发出低沉的声响;赵易与邹衍对视,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;李斯则静坐如松,目光沉稳如水;李明衍与郑国思索着明日的应对之策,心潮起伏。
34;天色已晚,34;蒙骜终于打破沉默,34;二位需养精蓄锐,明日迎战。34;他看了看窗外渐暗的天色,34;我已安排精锐卫士守护院落,保你们安然无恙。34;
赵易与邹衍也起身告辞,只留下李斯最后叮嘱:李斯点头:34;二位明日务必小心应对,见招拆招,绝不能轻言认输。34;
客人尽去,院落恢复寂静。天色已暗,春虫低鸣,灯火摇曳。
李明衍站在庭院中央,背后是郑国思虑的身影,面前是咸阳宫殿的轮廓。
山雨欲来,风满楼。
喜欢。
第24章 庙堂展廷辩(上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