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bsp;34;遵命。34;李明衍恭敬地回答。
     李冰大步向前,李二郎示意李明衍紧随其后。三人沿着木制栈道,来到岷江分流处。湍急的江水从上游奔涌而下,在此分为两道:一道继续向前,称为外江;另一道转向东南,称为内江。
     34;这便是鱼嘴分水堤,34;李冰指着分流处说道,34;设计之初,我欲使洪水时外江多泄,旱季时内江多引。目前成效尚可,但仍有不足。34;
     李明衍望着眼前的宏伟工程,数千工人在各处忙碌,有人抬石,有人铺砌,有人测量水位,整个工地井然有序,令人叹为观止。在现代水利工程中,这种规模的项目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的测量技术,而在这个时代,全靠人力和简单工具,却能建造如此精妙的水利系统,秦国的工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远超李明衍想象。
     李冰带领他们沿着分水堤行走,来到一处正在施工的区域。34;此处为飞沙堰,用以拦截泥沙,保护内江水道。然而每年汛期过后,堰体损毁严重,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建。34;他转向李明衍,34;你可有良策?34;
     李明衍心中一紧。这是一次考验,也是一次机会。他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。他仔细观察江流走势、泥沙淤积情况和堰体结构,大脑快速运转。
     34;郡守,34;李明衍深吸一口气,34;我思索了两个方案。其一,在飞沙堰迎水面开凿斜向凹槽,利用水流旋转之力,将泥沙导向外江。34;
     李冰眉头微皱:34;斜向凹槽?如何构造?34;
     李明衍弯腰在地上铺平一层沙土,用手指画出设计图:34;将凹槽如此排列,成一定角度,使水流产生旋转,泥沙便会随之转向。34;
     李冰和李二郎凑近观看,神情专注。李明衍继续解释:34;其二,在飞沙堰上游建造一座高约二丈的格栅坝,分三级过滤:首层用间隙约三寸的木栅,拦截大石块;中层用间隙一寸半的铁网,过滤卵石;底层用竹篾细网,滤去粗沙。34;
     李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34;第一法可行,确实巧妙。然第二法,二丈高的铁网,如何铸造?34;
     李明衍一时语塞。他意识到,在现代,制造大型金属网格轻而易举,但在这个冶金技术有限的时代,确实是个难题。
     李二郎插话道:34;不如召集工匠商议,或有解决之道?34;
     34;正有此意。34;李冰转身对一旁的随从吩咐,34;去请孙章来。34;
     不多时,一位满头白发、身形消瘦的老者匆匆而来。他双手生满老茧,皮肤黝黑如树皮,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。
     34;老朽见过郡守。34;老者行礼道。
     34;孙章,这位是李明衍,有些水工巧思,想听听你的见解。34;李冰介绍道。
     李明衍向老匠人行礼,然后将自己的两个方案详细说明。孙章听完,眉头紧锁,沉思片刻后说道:34;斜向凹槽一法甚妙。至于格栅坝...34;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一丝灵光,34;何必用铁?我蜀地多竹,何不用竹骨木枢结构?将整根楠竹纵向劈开,保留竹节天然隔断作为支架,再配以分级藤网。34;
     34;藤网?34;李明衍好奇地问。
     34;正是。34;孙章兴奋地比划着,34;可用三种不同粗细的藤编工艺,制作不同孔径的网格。更妙的是,可在格栅间隙种植铁蕨,此物为蜀境特有,耐湿且生命力顽强,其根系两年可成滤网。34;
     李明衍眼前一亮。在现代,利用植物根系固土防冲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,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匠人已有如此见识。
     34;妙哉!34;李冰赞叹道,34;孙章,你可否做个小样,让大家看看效果?34;
     34;容老朽三日。34;孙章恭敬地回答。
     三日后,孙章果然带来了一个精巧的模型。四尺高的竹骨结构,三层过滤网分明可见,底部甚至种植了一簇铁线蕨,根系已初具规模。李明衍仔细检查模型,惊讶地发现中间层的间隙异常精准,几乎分毫不差。
     34;老师傅,您是如何保证间隙大小的?34;李明衍好奇地问。
     孙章笑着举起长满老茧的手:34;我这指节便是量具!多年打造,分毫不差。34;
     李明衍心中深为触动。在没有精确量具的古代,工匠们以自身为标准,却能达到惊人的精度。他抚摸着竹节间的藤索固定扣,突然意识到这种结构的奥妙——竹材本身具有弹性,藤索固定后形成预应力,使整个结构既坚固又有一定柔韧性,能在洪水冲击下保持稳定。这分明是预应力混凝土的竹材版!
     模型在溪流中测试效果极佳。李冰大为满意,当即决定在飞沙堰上游建造一座原型。同时,开始在飞沙堰迎水面开凿斜向凹槽。
     34;为开凿凹槽,需精通石工之人。34;李明衍抓住机会说道,34;我认识一位石匠楚铁,技艺精湛,现政被发配蜀地为囚。若能调来此处,当可助工程一臂之力。34;
     李冰微微颔首:34;准。调此人来工地。34;转而面向李明衍,34;至于你,即日起任我幕僚,专司水工技术。以上文书,魏般,你去办理。34;身旁的文士幕僚原来叫魏般,他沉声接令。
     在李二郎的提醒下,李明衍连忙肃拜谢恩。从穿越而来的现代人,到被发配险些的囚徒,再到蜀郡郡守的幕僚,这人生的转向竟比身畔的岷江水更难以预测。
     正当李明衍心中万千感慨如江水涌动之际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,一名军士疾步冲至,面带惊色,单膝跪地:34;郡守,咸阳监察御史已到成都,请郡守速回!34;
     此言一出,李冰眼神微变,与李二郎、魏般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。
     34;我们回成都。34;李冰语气沉稳,却掩不住其中的凝重。
     一股说不上来的寒意窜上了李明衍脊背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3章 岷江初试锋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