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214章 长安秋点整三军[2/2页]

逆天北伐: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作家小郭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:“将军小心,魏军援兵到了!”
     姜维抬头,只见南面尘烟大起,旗号是“镇南军”——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孚来了。“撤!”姜维当机立断,“退回潼关,再做打算!”
     蜀军撤出洛阳时,张达不解地问:“将军,咱们快打赢了,为何要撤?”
     姜维望着洛阳城头,铁肢捏紧了剑柄:“司马孚带了至少三万人,咱们只有两万,硬拼讨不到好。留着洛阳,让司马昭睡不着觉,才是好棋。”
     第四折 粮草计破勤王兵
     潼关的守将府里,姜维正看着地图。桌上的粮袋见了底,张达愁眉苦脸地进来:“将军,粮仓只剩十日的粮了。司马孚在洛阳城外扎营,各地勤王兵越来越多,咱们被围住了。”
     阿莱娜把银枪往地上一顿:“不如杀出去,跟他们拼了!”
     “拼不得。”姜维摇头,铁肢指向地图上的伊水,“勤王兵虽多,却各怀心思。青州兵想抢功劳,徐州兵怕损失,咱们可以……”他凑近张达耳边低语几句,张达眼睛越来越亮。
     次日,青州兵的营外突然来了群“逃难百姓”,个个面黄肌瘦,手里捧着陶罐。“将军行行好,给点吃的吧。”为首的老汉哭诉着,“蜀军把咱们的粮食都抢光了。”
     青州守将石苞是个贪功的,见百姓可怜,就让人放他们进来,还赏了几袋米。夜里,这些“百姓”突然发难,掏出藏在陶罐里的短刀,杀了哨兵,放火烧了粮营。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火光冲天时,石苞才知中计,可粮营已烧成白地。“姜维!我操你祖宗!”他怒吼着,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蜀军趁乱杀出,抢走了他的战马。
     徐州兵的守将诸葛诞听说后,立刻下令严查进出的人。可没过三日,营里就闹起了瘟疫——士兵们上吐下泻,根本站不稳。军医查来查去,发现是井水被下了药。
     “是蜀军干的!”诸葛诞气得摔了药罐,却不敢追击——他怕中了埋伏。
     司马孚在中军帐里看着军报,气得浑身发抖。短短十日,勤王兵折损了三成,粮草被烧了一半。“姜维这是釜底抽薪啊!”他对副将道,“传令各营,紧缩防线,没我的令不许出战!”
     可他没料到,姜维根本没打算打。夜里,蜀军悄悄撤出潼关,只留了座空营,营里插满了稻草人,上面写着“司马昭是奸贼”。
     等司马孚发现时,蜀军早已无影无踪。他望着空荡荡的营地,突然一口血喷出来:“姜维……我誓杀你!”
     第五折 回师长安固根基
     长安的冬雪下得正紧,姜维带着军队回城时,百姓们都在城门口候着。老人们捧着热汤,孩子们提着灯笼,看到“汉”字旗就欢呼起来。
     “将军可算回来了!”槐里县的县令迎上来,手里捧着账册,“按您的吩咐,冬麦种下去了,商队从西域换了不少棉花,够士兵做棉衣了。”
     姜维的铁肢接过账册,上面记着“芝麻种植三百亩”“铜矿冶炼五十斤”。他笑着点头:“让农官开春教百姓种棉花,咱们不仅要守住长安,还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
     阿莱娜把银枪靠在门边,搓着冻红的手:“卓玛姐姐说,西羌各寨愿意派兵来帮忙,开春就能到。”她从怀里掏出个布偶,是个铁肢将军的模样,“这是羌人孩子做的,说要送给将军。”
     姜维接过布偶,铁肢轻轻摩挲着。布偶的脸上缝着颗红豆,像个小小的红心。“告诉孩子们,等打跑了魏军,我带他们去看成都的锦里。”
     张达扛着新造的连弩进来,脸上沾着机油:“马钧师傅改的连弩能射七支箭了,他还说要造个能飞的木鸟,能传信呢。”
     王二跟在后面,手里拿着张图纸:“将军您看,这是长安周边的水利图,咱们开春修几条水渠,保证来年丰收。”
     雪越下越大,落在“汉”字旗上,瞬间就化了。姜维站在城楼上,望着关中平原,铁肢指向东方。那里,洛阳的方向隐在风雪中,但他知道,总有一天,蜀军的旗帜会插在洛阳城头。
     “开春后,”他对身边的将领们道,“咱们就练新兵、造军械、种粮食。等准备好了,再打回去。”
     风卷着雪花掠过城楼,带着远处传来的羌笛。那笛声里没有悲伤,只有对春天的期盼,和对家国的热爱。姜维的铁肢紧紧握着佩剑,剑鞘上的“汉”字在雪光中闪闪发亮。
     第六折 整饬吏治安民心
     长安的积雪刚化,姜维就带着张达巡视各县。走到霸陵县时,正撞见县尉在抽打一个老农。“大胆刁民,竟敢抗缴赋税!”县尉的皮鞭抽在老农背上,留下一道道血痕。
     “住手!”姜维的铁肢攥住皮鞭,力道之大让县尉痛呼出声,“蜀军的规矩是轻徭薄赋,你为何强征?”
     老农泣不成声:“将军明鉴,他说要收39;守城费39;,家里的冬麦刚够吃,哪有多余的粮……”
     县尉脸色发白,却强辩道:“将军,长安刚定,需加固城防,收点费用也是为了百姓……”
     “拖下去,杖责三十,贬为庶民。”姜维的声音冷得像冰,“另选清廉的乡绅暂代县尉,告诉各县,再有苛捐杂税,定斩不饶!”
     回到长安,他立刻召集各县令,案上摆着两堆竹简——左边是百姓称赞的好官,右边是贪赃枉法的劣吏。“你们自己看,”姜维的铁肢指着右边的竹简,“这些人,轻则罢官,重则问斩。”他又指向左边,“做得好的,赏粮食五十石,传告全县表彰。”
     会后,一个叫苏则的县令留下来,捧着个瓦罐:“将军,这是下官种的土豆,产量高,耐储存,能当粮食。”他倒出几个拳头大的块茎,“去年在地里试种,一亩收了三百斤,比小麦多一倍。”
     姜维拿起土豆,用铁肢刮了块皮,露出里面的白肉。“让农官在各县推广,”他对苏则道,“你教百姓种植,成功后升你做京兆尹。”
     苏则喜出望外,连连作揖:“下官定不辱使命!”
     第七折 春训新军砺锋芒
     开春后,长安城外的校场热闹起来。新兵们分成十队,由老兵带着操练——有的练刺杀,有的练射箭,还有的跟着马钧学用连弩。
     姜维站在高台上,看着队列里的青壮。他们大多是关中百姓,脸上还带着稚气,却学得格外认真。“把连弩分给他们,”他对张达道,“三天后考核,合格的编入先锋营。”
     阿莱娜带着羌骑在旁边操练马术,银枪舞动如飞,枪尖的红缨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红痕。她突然勒转马头,银枪直指百步外的靶心,喝声“中”,枪尖精准穿透靶心的红布。新兵们看得目瞪口呆,随即爆发出喝彩声。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“想学吗?”阿莱娜的声音清亮如笛,她策马绕着队列慢跑,“跟着我练,不出三个月,你们也能百发百中。”她突然翻身下马,捡起地上的木剑,递给一个瘦弱的少年,“来,刺我。”
     少年握着木剑,手都在抖。阿莱娜步步紧逼,直到剑尖抵住她的咽喉:“别怕,出剑要狠,要准,想着身后的家人。”少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,猛地刺出——虽然偏了些,却比刚才有力多了。
     姜维在高台上看得点头,铁肢指向正在调试投石机的马钧:“让新兵试试那个。”马钧立刻招呼几个青壮,教他们转动摇柄、调整角度。一个叫李敢的铁匠儿子学得最快,第一次就将石头投到了八十步外,引得众人叫好。
     三日后考核,一千二百名新兵通过了测试,被编入先锋营。姜维亲自给他们授甲——这些甲胄都是缴获的魏军皮甲,重新打磨上漆,胸口还画着个红色的“汉”字。
     “从今天起,你们就是蜀军的兵了。”姜维的铁肢按着李敢的肩膀,“记住,你们不是为我打仗,是为关中的百姓,为汉室的江山。”
     李敢握紧了手中的连弩,声音虽抖却坚定:“誓死追随将军!”
     校场的呐喊声震得远处的柳枝都在摇晃。阿莱娜的银枪挑起一面新的“汉”字旗,与城头的旗帜遥相呼应。风里带着泥土的腥气,混着新兵的汗水味,酿成一种名为“希望”的气息——那是属于蜀军的,属于关中的,更是属于整个汉室的春天。
     姜维望着队列里一张张年轻的脸,铁肢轻轻按在腰间的佩剑上。剑鞘上的“汉”字被阳光照得发烫,像一颗跳动的心脏,在关中的大地上,奏响了北伐的序曲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214章 长安秋点整三军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