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269章 归葬易筋经第一式:韦陀献杵[2/2页]

重建精神家园笔记 俩俩相忘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让纤维绷紧到61.8%,正是最顺的劲儿。你试着加一分力(六分力),保准听见“嘣”的一声轻响——那不是骨头动,是纤维被扯出了细毛刺,显微镜下看就像好好的线抽出了头。有个学员试过,第二天肩膀僵得像块木板,抬臂时“咯噔”响,师傅敲着他的肩说:“纤维乱了茬,咋晃都不对了,就像缠成一团的线,拉着费劲还容易断。”
     三、候滑液:5.2微升的“按时分泌”
     保持姿势约一分钟,滑膜会慢慢冒出滑液,每小时不多不少,正好5.2微升——这数是52Hz的百分之一,跟频率对得严丝合缝。你这时把手掌轻轻碰一下,能觉出点润润的劲儿,像给轴承上了层刚好的油,转臂时没有“涩感”,只有“滑溜”的轻响。
     (有个学员掌距偏了0.5厘米,滑液要么只剩一半,要么稀得像水,他后来说:“胳膊动起来像碾沙子,能感觉到‘硌,后来调准了掌距,那股‘润劲儿顺着胳膊爬,转臂时悄没声,才明白差一点都不行——滑膜的‘分泌钟,只认这个波长的信号。”)
     四、收势:“不僵不酸”的体感暗号
     收势时别猛往下放,先在原姿势停一瞬(约两秒),感受肩膀的温热感——既不发酸也不发僵:发酸是力用大了(纤维绷过了头),发僵是掌距没对好(滑膜没共振起来)。然后慢慢落臂,像羽毛落地一样轻,顺着身体两侧往下放,直到双手自然垂落。
     这时摸肩膀外侧,皮下该有轻微的搏动,那是滑膜在52Hz频率下的共振余波,得让这股劲儿慢慢收。老师傅说:“练熟了不用量,手一抬就知道对不对。掌根一找着那5.77厘米的空当,肩膀就像浸了油的轴,转起来悄没声,这才是对上了频率——就像老座钟的摆,不偏不倚,才能走得准。”
     这一式的妙处,全在“毫米级的准头”和“五分力的巧”。掌距差一点,滑膜共振不起来;力气多一分,纤维就会乱了茬。就像老钟表匠调摆轮,快一点慢一点都走不准——得让身体顺着52Hz的拍子动,才能把肩关节养得像上好的轴承,转起来只有润,没有涩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269章 归葬易筋经第一式:韦陀献杵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