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577章 西域僧人安世高[2/2页]

济公传奇 王钟亭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,并派出一支骑兵护送,以确保他们不会与任何人交往,不会发动叛乱;但他命令所有跟随王子来的亚美尼亚人留在原地,因为他们已经是他的臣民了。
     安世高(帕塔马西里斯)被图拉真赶出亚美尼亚后,他来到了王兄沃洛吉西斯三世控制的小安息,并云游了西域诸国。这里与当时佛教盛行的贵霜帝国搭界,故政治上失意的安世高受当地佛教文化的影响,从小安息入贵霜再入汉。
     安世高远远地离开了祖国,出家为僧,开始了修道布化的生活。西域僧人安世高游方弘化,遍历诸国。
     西域僧人安世高来到中国的时间,大致是在汉桓帝(147—167)前后,《梁高僧传》记为“汉桓之初,始到中夏”(《安世高传》)。汉桓帝的第一个年号是“建和”(147—149),安世高在这一时期到达中土洛阳。
     汉桓帝建和二年(148年),安世高来到中国洛阳,从事佛经翻译工作。
     相传,僧人安世高曾在周原发现了19枚佛骨舍利,并将其送到京都洛阳,当时的汉桓帝看见佛骨舍利后,惊喜万分,命人在全国各地建造宝塔供奉十九枚佛骨舍利,在佛骨舍利发现地周原也建造了宝塔,并在四周修建了寺院,这就是后来的法门寺。
     西域僧人安世高来到洛阳时,佛教的信奉者多把佛教当成是一种神仙方术,因而把佛当成是祭祀的对象,焚香膜拜,祈求长生。僧人安世高认为应当让人们了解佛教,于是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。安世高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,现存(2008年)二十二部,二十六卷,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。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,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佛学。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安世高“洞晓医术,妙善针脉,睹色知病,投药必济”,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位僧医。他不仅精通针脉诸术,还能见色知病,在医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,还翻译了大量的佛医经典,如《人身四百四病经》《人病医不能治经》《修行道地经》《佛说奈女耆婆经》《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》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等,内容涉及了外科、针灸、医药、养生保健等,促进了我国佛医药学的发展。
     西域僧人安世高在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一二百年时间,在宫廷中和社会上都有一些信徒。这些佛教信徒对于佛教的了解,一方面,主要还是把它当作诸般方术的一种,加以祭祀,祈求福佑并希望借以满足一些现实需求;另一方面,由于与西域交通的频繁,来华僧人的增多,信徒们也早已得知,域外僧徒实行着一种称为“禅”的重要修行方法,大家希望自己也能切实地如法修行。
     僧人安世高针对这种状况,采取了对症下药的宣教弘化措施,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博学多才,为人治病、望气、占候、推步,以加强人们对佛教的敬信,更主要的却是全力进行译经,向人们介绍有关禅数即止观的种种方法和理论。
     僧人安世高一边译经,一边聚徒开讲、传授。他的翻译中有一部分就是由他口述解释,由他人执笔成书,属于讲义体裁。
     安世高所译的佛经,就思想体系上说多属小乘佛教,他重点地翻译了禅数两方面的学说。
     西域僧人安世高所译的佛经义理明晰,文字允正,辨而不华,质而不野,给当时初学佛教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,佛教徒可以通过这些译典加深对佛教的理解。所以,安世高的翻译,在佛教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577章 西域僧人安世高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