署长廊,靴子踏在木地板上,发出急促的声响。
推开自己房间的木门,他即刻开始整理行装。
这半年来,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真定府的妻子。
但张克军令森严,出征期间严禁携带家眷,以免被敌人抓住弱点。
即便燕州的一些大户送来美人,张克也只能让人先送回真定府妥善安置。
温柔乡是英雄冢。
依照军规,他们仅能在轮休时返回真定府探亲。
白烬望着吕小步匆匆离去的背影,深知将家属迁到草原定居的条件还不成熟。
草原条件艰苦异常,中原百姓实难适应,家属更容易成为软肋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燕山突骑兵仅五千之数,却要镇守数十万牧民,依靠的是过往战功积累的威名,以及实实在在的军事实力和财力支持。
夜幕降临,天赐城的灯火在草原上格外醒目。
白烬站在城墙上,望向远处星星点点分布的牧民小木屋,草原正逐渐从游牧向定牧转变。
“总管大人。”
一名亲兵快步走来,汇报道,“翁牛特部与克什克腾部就冬牧场问题争执不下,请求大人仲裁。”
白烬冷笑一声,下令道:“让他们依照规矩行事,进行五人死斗,违反者,各部共同讨伐。”
所谓规矩,便是白烬所立的“五人死斗”法。
两个部落各选派五名勇士进行决斗,获胜一方赢得有争议的牧场。
往年此时,草原早已战火纷飞,大部落常劫掠小部落的牧场和牲畜,为过冬做准备。
今年则不同。
燕山军实行完全贸易开放政策,且有两次军事行动分红,各部落的生存压力大幅减轻,但仍有部分贪心不足的部落蠢蠢欲动。
白烬借此机会定下此规矩。
此法优势在于平衡,大部落的人数优势被限制在五人,小部落的勇士为保护牧场往往会拼死一战。
以五人对五人,胜负难测。
白烬能仲裁草原的威信并非凭空而来。
半年来,他率领军队劫掠东狄济尔哈琅豪革的大军,缴获颇丰,还直接俘虏了整个西羌野利部落后方部众。
战利品和赏赐让归顺的部落无需担忧难以熬过寒冬。
草原人极为实在,谁能带领他们抢掠获利,谁能保障他们衣食无忧,谁便是最好的可汗。
更何况,燕山军的实力足以随时击溃任何一个不安分的野心家。
忆起首次仲裁的情景,当时因东狄战利品分配不均,有个部落不服。
吕小步二话不说,光着膀子便上场开启首轮仲裁,如杀羊般徒手捏死对方五名勇士。
血染草原后,该部落立刻老实下来。
白烬顺势处罚扶持老酋长的大儿子上位,从张克处要回部落人质。
整个过程干净利落,未起丝毫波澜。
至于新酋长是否会“孝顺”老父亲,并非他所关心之事。
他要的只是树立燕山军威严,即挑战燕山军可以,但输了便要交出酋长之位。
即便有人妄图反抗,部落里的绝大部分牧民和小贵族也不会追随。
权力仍掌握在他们家族手中,不过是换个人担任酋长而已,除老酋长的几个心腹外,其他人犯不着拼命。
————
冬季战争在秦州的可行性
黄河结冰:冬季黄河(尤其是灵州、兴庆府段)冰封,西夏骑兵可跨河突袭宋境(如1081年宋军五路伐夏,因冬季黄河未完全结冰而失败)。
草原雪层较薄:西夏核心区(河套、河西走廊)雪量不如蒙古高原深厚,骑兵仍可机动。
1040年三川口之战(冬季突袭)
西夏元昊趁寒冬黄河结冰,绕过宋军防线,突袭延州(今陕西延安),大败宋将刘平、石元孙
1082年永乐城之战(冬初)
西夏利用冬季宋军筑城未完工之际,切断水源、围困永乐城,宋军冻饿溃败,死者二十余万。
1126年趁金灭北宋之机(冬季南下)
西夏联合金国,冬季攻占宋西北边境的西安州、怀德军,掠夺物资。
冬季战略目标和军队规模受限
冬季多用于突袭、围城,而非灭国级大战,积累战略优势,等待春季发动总攻
宋代边将如范仲淹、种世衡等,均强调34;冬防甚于夏备34;,正是针对西夏这一作战规律。
喜欢。
第390章 白烬的手段:仲裁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