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州三河县的秋色极为浓郁,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临时行营之外的校场。
张克伫立在新建成的望楼上,注视着工匠们正在扩建的最后一片宅院。
这座原本简陋的临时驻地,如今已颇具规模——外围是整齐有序的军营,内里是三重院落;
既不显得奢华,也不显得寒酸,正契合他想要展现的姿态。
他不打算长期居住在燕京,而是准备住在军营附近,这样会有安全感。
燕京的皇宫早已在大火中化为灰烬,他不想成为新的恶龙;
一座宫殿承载着太多的象征意义,身处其中只能终日通过奏章来了解天下之事。
他更倾向于保持当下自由、不受拘束的状态,进去容易出来难。
经过反复斟酌,他决定在原址上兴建新的衙署和市政厅,规模仅为原先皇宫的四分之一。
而三河县军营旁的宅院便是他居住之所,张克特意将住所安排在距离燕京不近不远的地方。
骑马前往燕京不过一个多时辰,既能随时处理政务,又能每日骑马以不荒废武艺。
每次往返于两地之间,马蹄声和颠簸都在提醒他不要忘却自己的根本,他的屁股不适合轿子适合马鞍。
“侯爷,西跨院已经竣工。”
亲兵三子快步走来,衣服上还沾着木屑,“按照您的要求,书房直接与马厩相连,随时有四匹马可供骑乘,两个时辰内就能抵达燕京。”
张克点了点头,目光越过忙碌的工地,在远方,燕京城的轮廓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若隐若现。
皇宫的废墟正在被清理,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座质朴的衙署建筑群——只有原来四分之一的规模;
没有雕梁画栋,没有九重宫阙,就如同他呈递给金陵的那封奏折一样,表面上恭敬有加,内里却暗藏锋芒。
“《请还都燕京表》发送出去了吗?”张克问道。
“按照侯爷的吩咐,不仅通过官方驿道传递,还抄录了三百份。”
三子拱手答道,“此刻应该已经张贴在江北各州府的告示栏上了。”
吴启抱着一摞文书走进来,苦笑着说:“兄长此举是将朝廷置于两难之地啊。”
“是他们先不讲规矩的。”
张克愤愤不平地说道,“代山是何人所灭?燕京是何人收复的?
将士们浴血奋战、拼命杀敌,朝廷却毫无表示?
既然他们装作看不见,我就把功劳摆在天下人面前,让大家来评判,朝廷如此行事有失公允。”
不得不说韩仙的计策十分白切黑。
张克采纳了韩仙的建议,提笔写下一封奏折送往金陵,题为《请还都燕京表》。
(此文完全按明代行文来写有一定难度,若难以理解不必勉强,它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中以下制上的精髓:秉持大义和造势)
奏折言辞恭敬却暗藏锋芒:
钦命燕州总督、领五军都督府事右都督臣张克谨奏:
为恭请圣驾还都旧京,以正天命而安人心事。
陛下承天受命,继统中兴。
昔胡虏犯阙,宗庙蒙尘,幸赖列祖庇佑,陛下圣明,暂驻金陵以待天时。
今臣奉庙算,率将士血战月余,燕云尽复,皇陵享殿重光。
东狄远遁辽东,伪朝逆党伏诛,九边百姓箪食壶浆,燕京父老日夜盼銮。
燕京乃太祖定鼎之地,成祖肇基之都。
虽经战火,然太庙、社稷坛皆已修葺如新,宫室衙署亦在缮治。
若陛下返跸旧都,则天下咸知天命在魏,奸佞绝觊觎之心。
若久驻江左,恐生34;天有二日34;之疑,致黎民观望。
昔宋室南渡,终失中原;
光武还洛,再兴汉祚。
臣起微末,岂敢贪功?
然将士们血战经年,见臣功高不赏,皆愤懑难平。
近日燕山军中多有躁动,将领们屡请南下34;面圣陈情34;。
臣虽严令禁止,然恐难久制。
今特请陛下还都,
第382章 阳谋:请还都燕京表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