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公张维的中军大帐之内,烛火虽通明,却难以驱散满帐的阴霾。
那些溃逃归来的将领们跪在帐中,衣甲凌乱不整,脸色惨白如纸。
楚昭南的锦袍被箭矢撕裂出一道口子,徐世忠的金冠歪歪斜斜,常继勋甚至跑丢了一只靴子。
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勋贵子弟,此刻狼狈得仿若丧家之犬。
帐外,伤兵的哀嚎声连绵不绝,更有士卒在低声议论:
“听闻了吗?东狄人一次冲锋便砍下了郭小侯爷的脑袋……”
“信国公家的长孙被标枪钉在地上,如同死狗一般……”
“咱们的将军跑得比兔子还快!”
张维端坐在帅案之后,握着尚方宝剑的剑柄,目光逐一从这些败将的脸上扫过。
帐下跪着的,乃是逃回来的先锋军指挥以及五位卫指挥使,分别是镇国公楚昭南、魏国公二子徐世忠、郑国公长子常继勋、英国公侄儿张永恩、黔国公分支沐保国、代郡王庶支卫指挥使曹鼎臣。
他对这些人的背景了如指掌——楚昭南家中有太祖钦赐的免死铁券,徐世忠的姐姐是当朝贵妃,常继勋的父亲在五军都督府掌印……倘若真要严格依照军法处置,砍了他们的脑袋,回京之后他张维怕是会被满朝勋贵生吞活剥。
“诸位,”
张维缓缓开口,声音中透着疲惫,“先锋军十六卫,折损大半,逃回来的将士不足两万……此事,该如何向朝廷交代?”
楚昭南抬头,强自镇定地说道:“英国公,东狄人来势凶猛,我军猝不及防……”
“猝不及防?”
张维冷笑一声拍案而起,“三个时辰!不到一天的时间,近九万大军便被击溃!你们身为将领,弃军先逃,还有何颜面说猝不及防?!”
他喘着粗气,看着这些勋贵子弟惊恐的神情,突然感到一阵无力。
他端坐在主位,将尚方宝剑横置于案上,目光扫过帐中诸将,缓缓说道:“诸位,先锋军溃败,将领弃军而逃,按照《大魏律》,当处斩刑。
但念在诸位皆是功臣之后,本帅不愿独断专行,今日请诸位共同商议,该如何处置?”
余廷益曾在给诸葛明的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英国公长于平衡各方势力,短于统军决断,并非大将之才。”此刻,这个评价正在应验。
帐内一片沉默,片刻之后,都督同知安平侯徐茂德轻咳一声,说道:“国公,此事应当慎重处理。楚昭南等人虽有过失,但东狄人实力强大,此非作战之罪。若贸然斩杀大将,恐会寒了将士们的心。”
都督佥事威远伯汤继祖点头附和道:“正是。况且如今大战在即,临阵斩杀将领,实乃不祥之举。”
众人纷纷出言,无一例外皆主张从轻发落。
最终,张维命人记录表决结果——除禁军中军第一卫指挥贺连城外,其余将领皆赞成罚俸降级,留用戴罪立功。
参与决策的南阳侯张俊泽、安平侯徐茂德、威远伯汤继祖等人,个个都是金陵城里盘根错节的勋贵。
让他们来议处同僚,就如同让贪官们投票决定是否要判罚贪官死刑——自然是要“慎重考虑”“依法依规”“吸取教训”,最终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贺连城起身冷冷地说道:“诸位莫非忘了《大魏律》?临阵脱逃者,当斩!
即便念及勋贵之后可免死,也应革除爵位,流放边疆!这都是先例,如今罚俸三年,降级一等,这算何种处罚?
先锋军刚刚战败,若不严厉惩处逃将,军心如何凝聚?若多耳衮明日前来进攻,将士们谁还肯拼死作战?”
都督同知长乐侯王玄之嗤笑一声:“贺将军何必危言耸听?
东狄人不过是侥幸取胜,如今必定忙着渡河,岂敢再进犯我中军大营?
况且楚昭南等人已受到惩处,何必赶尽杀绝?在朝为官讲究和光同尘。”
贺连城目光逼视着王玄之:“侥幸取胜?九万大军,三个时辰便溃败,这也能称作侥幸?”
武威伯慕容锋突然讥讽道:“贺将军口口声声提及《大魏律》,可别忘了,你所谓的‘先例,不过是当年北伐军宗老头定下的规矩。如今掌军的,是英国公!”
帐内气氛骤然一凝。
张维眉头微皱,抬手制止了争执,淡淡地说道:“既已表决,便如此定夺。楚昭南等人罚俸三年,降级一等,留营效力。贺将军忠勇可嘉,但军议已决,不必再言。”
贺连城面色铁青,沉默片刻后,猛然抱拳行礼道:“倘若无法严惩败军之将,便请国公对三军予以重赏,以振作士气!否则,若多耳衮乘胜南下…
第354章 军事“民主”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