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给十年前的你:关于争吵的那些事,我想和你好好聊聊
此刻的你,或许正坐在书桌前为一句口角耿耿于怀,或许刚和人争执完脸颊发烫,心里像堵着团浸了水的棉花——我太清楚这种感受了。十年后的我坐在窗前,看着月光漫过窗台,突然很想穿过时光回头告诉你:那些争得面红耳赤的瞬间,大多会像晨露一样蒸发在岁月里,可若为了争那口气失了分寸,留下的疤痕却可能刻很久。
你总觉得“有理走遍天下”,可这世间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道理?古人说“水至清则无鱼”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本就藏着三分含糊、七分退让。我不是要你做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,只是想让你明白: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靠嗓门赢来的,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故事里,能成大事的人,多半都懂“让”的智慧。
你还记得《史记》里的蔺相如吗?当年他带着和氏璧从秦国全身而退,被赵王封为上卿,位置排在老将廉颇之上。廉颇不服气,放话说要当面羞辱他。换作旁人,怕是早就拍着桌子理论了——我凭本事挣来的爵位,凭什么要让着你?可蔺相如偏不。他每次上朝都称病避开廉颇,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,就赶紧让车夫掉头躲开。门客们都觉得憋屈,说他胆小如鼠。蔺相如却说:“强秦之所以不敢攻赵,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。如果我们俩争斗起来,就像两虎相斗,最终只会让秦国得利。”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,才有了后来“负荆请罪”的美谈。
你看,蔺相如不是争不过,他只是明白:朝堂上的争吵赢了又如何?输了赵国的安稳,赢了面子也是输。后来赵国能在强秦环伺下撑那么久,靠的不是谁的嘴更厉害,而是这“将相和”的格局。十年后的你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:可能是同事为了一点功劳抢功,可能是亲戚为了几句闲话较真,你若非要争个是非曲直,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。就像下棋时,真正的高手不会为了一子得失跟对手吵,他要的是整盘棋的赢。
再说三国时的刘备吧。他早年寄人篱下,在曹操手下做过事。有一次曹操请他喝酒,说“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”,刘备吓得筷子都掉了。他为什么怕?因为他知道此刻跟曹操争“谁是真英雄”毫无意义,逞口舌之快只会招来杀身之祸。后来他被吕布打败,妻儿都被俘虏,只能去投靠曹操。换作旁人,怕是早就怨天尤人,跟吕布骂战三百回合了,可刘备没有。他忍着气、憋着痛,一步步积攒力量,最终三分天下。
你可能会说,刘备那是隐忍,不是退让。可隐忍和退让,在很多时候本就是一回事。当年他在荆州,刘表想把荆州让给他,他坚决不肯。有人说他傻,到手的地盘都不要。可他心里清楚,刘表是皇室宗亲,此刻若抢了荆州,天下人会骂他不仁不义。他不争这一时的得失,是为了长远的“仁君”之名。后来他借荆州、取西川,靠的不是争吵得来的,而是这份“不争”积累的人心。
你总担心“退让会被人欺负”,可古人早就告诉我们:“善战者不怒,善胜者不争。”真正有本事的人,从不会靠争吵立威。就像汉初的韩信,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。一个屠夫拦住他,说:“你要么杀了我,要么从我胯下钻过去。”换作血气方刚的年轻人,怕是早就拔剑相向了。可韩信没有,他真的从屠夫胯下钻了过去。当时的人都笑他懦弱,可后来呢?他成了大将军,帮刘邦打下半壁江山。
你以为他忘了那胯下之辱吗?其实他记得。但他更清楚,当年若一剑杀了屠夫,自己只会沦为阶下囚,哪有后来的功业?他不争那一时的面子,是为了争长远的前程。后来他衣锦还乡,不仅没杀那个屠夫,还让他做了官。这不是懦弱,而是真正的强大——当你站得足够高,那些曾经让你愤怒的争吵,不过是尘埃而已。
我知道你为什么总爱争吵——你怕被冤枉,怕别人觉得你好欺负,怕自己的道理没人听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这世上本就有很多“说不清”的事。就像北宋的苏轼,被贬到黄州时,有人诬陷他写诗讽刺朝廷,把他抓进大牢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乌台诗案”。在牢里,他受尽折磨,可他没有跟狱卒争吵,没有跟审问他的人辩解。他只是默默写下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
后来他被贬到更远的惠州、儋州,有人骂他是“奸贼”,有人嘲笑他落魄。他还是不争,只是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你看,那些冤枉他的人,早已被历史遗忘,可他的诗却流传千古。真正的道理,从不是靠争吵赢来的,时间会给一切一个答案。
你总担心“万一遇到坏人,不争吵会吃亏”。可对付坏人,争吵是最没用的办法。就像明朝的王阳明,当年在龙场驿,当地的土匪经常骚扰他。那些土匪
第817章 。上午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