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给此刻的你:关于看见与选择的絮语
此刻的你或许正坐在书桌前敲着键盘,或许刚结束一场不太愉快的对话,指尖还残留着想要反驳的冲动。请允许我——十年后的你,用这封信与你聊聊一件重要的事:关于如何看待他人,如何在琐碎的日常里,为自己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。
你还记得上周那个项目会议吗?散会后你和同事在走廊里抱怨新来的策划小李,说他方案里的数据图表做得粗糙,逻辑线像团乱麻。你说得兴起时,电梯间的玻璃门映出你皱紧的眉头,那副不耐烦的样子,连现在的我想起都觉得刺眼。但你不知道,三个月后正是这个被你吐槽“逻辑混乱”的小李,在你竞标失败时,悄悄塞给你一份他熬夜整理的竞品分析,那些你曾嫌弃的图表,在他重新优化后成了翻盘的关键。
人就像多棱镜,你盯着哪一面,哪一面就会被放大。二十岁出头的你总觉得“真实”就是有话直说,把对他人的不满挂在嘴边,仿佛这样才显得不虚伪。可真实的底色里,本就该有体谅与克制。你抱怨楼下咖啡店的店员总记错你的订单,却没发现她每次都会多给你一块刚出炉的曲奇;你吐槽合租的室友总把外卖盒堆在门口,却忘了上个月你发烧时,是她凌晨三点跑遍药店给你买退烧药。
我不是要你做个只会说好话的老好人。人性里的幽暗、能力上的短板,谁都看得见。但真正重要的,是你选择把目光停留在何处。就像你总说隔壁部门的张经理喜欢抢功劳,可你没注意到他每次汇报时,都会把团队里实习生的名字放在前面;你觉得客户王总挑剔又难缠,却忽略了他在合同里特意加了一条“允许乙方三个月内修改三次方案”——那是他在酒桌上听你说“怕第一次做不好”时,悄悄跟法务提的修改。
十年后的你见过太多离散。曾经在酒桌上互相拍着肩膀说“苟富贵勿相忘”的伙伴,因为一句随口的恶评成了陌路;当年你觉得“能力平平”的同校学长,如今成了行业里说一不二的前辈,你在某次峰会上远远看见他,想上前打招呼,却想起大三那年你在朋友圈转发他的创业项目时,配了句“感觉要凉”。那些脱口而出的负面评价,就像撒在土壤里的石子,当时不觉得碍事,等想种点什么的时候,才发现到处都是阻碍。
你可能会说,凭什么要我总是先看见别人的好?凭你二十多岁的人生里,还有无限的可能。你不知道下一个合作的伙伴会是谁,不知道哪次偶然的帮忙会变成日后的机遇。就像你现在常去的那家打印店,老板总把文件
第816章 。上午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