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把周末的聚餐全推了,在家罚自己做了两小时开合跳。现在想想,那更像是一种惩罚,而非督促。
“可‘预则立这句话没错啊。”我试图辩解,却觉得底气不足,“如果不计划,日子不就过得一团糟了吗?”
“这句话的后半句是‘不预则废,但古人没说‘预得越细越立。”陈医生笑了笑,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画着靶子的纸,“你看这个靶心,计划就像靶心,是让你知道大致方向。可你现在做的,更像是在靶心上画格子,要求自己每一箭都射中同一个格子,哪怕差一毫米,都算脱靶。”她顿了顿,“你知道为什么会反复修改计划吗?因为你总在寻找那个‘零误差的格子,但这个格子根本不存在。”
我想起今早改计划时的心态:把“晚上七点到八点看书”改成“七点十五到八点十五”,是觉得“七点吃饭可能来不及”;改成“七点半到八点半”,又怕“睡得太晚影响第二天早起”。每一次修改,都在试图消除一个可能出现的“误差”,可消除了一个,又会冒出新的。就像在沙滩上堆城堡,刚把城墙堆好,又觉得城门位置不对,推倒重堆时,潮水已经漫上来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“这背后其实是‘绝对化思维在作祟。”陈医生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字,“你觉得‘必须有完美的计划,才能过好生活,就像觉得‘必须考100分,才算好学生。可生活不是考试,它更像一场徒步旅行——你可以规划大致路线,但总会遇到岔路、暴雨或者好看的野花,这些‘意外不是破坏了旅程,而是旅程本身的一部分。”
她的话让我想起去年夏天的徒步。当时我做了详细的路线图,连每小时走几公里都标好了。可走到半路遇到塌方,只能改道走一条从没走过的小路。那条路比计划的远了两公里,却看到了瀑布。如果当时死抱着原计划,大概永远也见不到那道彩虹挂在瀑布上的样子。
“那我该怎么办?”我终于问出这句话,声音里带着点卸下防备的疲惫,“总不能完全不计划吧?”
“当然要计划,但可以试试‘弹性计划。”陈医生拿出一张新纸,画了个简单的表格,“比如把‘每天背20个单词改成‘每周背100个单词,具体哪天背、背多少,根据当天状态调整。把‘绝对化的时间点换成‘区间,把‘必须完成换成‘尽量完成。”
她顿了顿,继续说:“更重要的是,你要学会和‘不完美和解。比如今天没完成计划,别急着骂自己,试着说‘没关系,明天可以补,或者这个计划本身可能不太合理,我可以调整。就像你小时候学走路,摔倒了不会骂自己‘怎么这么笨,而是会爬起来再试。为什么对现在的自己,反而更苛刻了呢?”
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。小时候学骑自行车,摔破了膝盖还咧着嘴笑,现在却会因为计划里的一个小疏漏失眠到天亮。好像越长大,越忘了“试错”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。
“还有个小练习可以试试。”陈医生递给我一个小本子,“每天晚上花五分钟写‘今日三得,不用写完成了多少计划,就写今天有什么小收获。比如‘今天虽然没背单词,但帮同事解决了一个难题,‘今天改了三次计划,但最后吃到了好吃的草莓。慢慢你会发现,生活的‘成功,从来不是计划上的对勾有多密。”
离开诊疗室时,晨光已经漫过了整个走廊。我掏出手机,把那七个时间管理APP里的“完成率提醒”全关了。路过便利店时,买了一盒草莓,边走边吃。阳光落在草莓上,泛着甜甜的光泽。
或许生活本就该这样:有大致的方向,也有临时的转向;有计划内的安稳,也有计划外的惊喜。就像此刻手里的草莓,没列在“今日水果计划”里,却比任何计划好的食物都让人开心。
喜欢。
第805章 。今日三得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