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她(突然笑了):“你30岁带的毕业班,有个女生总说‘我要考医学院,救死扶伤,这是远景直接。但她每次做生物题都烦躁,因为觉得‘这些知识点离救人太远。后来你让她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,说‘你现在看清的每一个细胞结构,将来可能就是你诊断病因的关键,她才慢慢沉下心来。”
我:“所以……远景动机也需要近景动机来搭桥?”
她:“就像长征,‘解放全中国是远景直接动机,但每天行军时,战士们想的是‘翻过这座山就有饭吃‘今晚能睡个好觉——这些近景动机支撑他们走完每一步。你当年考研时,每天早上起来背单词,靠的是‘今年一定上岸的远景,还是‘今天背完这50个,周末就能多玩一小时的近景?”
我(脸红):“好像是后者……”
她:“这很正常。你28岁写的教学日志里有句话:‘好的教育,是帮学生在“远方的星”和“脚下的路”之间架座桥。别小看近景动机,它能把宏大的目标拆成可触摸的小步骤;也别轻视间接动机,很多时候,‘为了别人比‘为了自己更有力量——比如妈妈为了孩子能读书而重新学识字,她的动机是‘孩子有出息(远景间接),但这不妨碍她认真记住每一个字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我(翻到笔记里的疑问:“如何判断自己的动机类型?”):“那我现在怎么知道,我学教育学是因为‘喜欢这门学问(近景直接),还是‘想当老师(远景直接),或者‘怕找不到工作(远景间接)?”
她(拿起我的笔记本,指着我画的思维导图):“看你烦躁时想到的是什么。如果学累了,想到‘弄懂这个理论真有意思,那是近景直接;想到‘将来能用这个理论设计课堂,是远景直接;想到‘学不会就找不到好工作,是远景间接。其实大多数时候,动机是混在一起的,就像你现在既想考试及格,又想当老师,还怕爸妈担心——这很正常,没必要把自己框进某个分类里。”
我(突然放松下来):“这么说,我不用纠结‘哪种动机更高级了?”
她(剥开另一瓣橘子):“你30岁给新教师培训时,总拿自己举例子:‘我当年背教育心理学,一半是为了应付考试,一半是好奇“人为什么会学习”。前者让我记住了知识点,后者让我现在还在琢磨怎么教。动机不是非此即彼的,就像科勒的小鸡,它既记得‘深灰纸有食物(近景),也懂得‘找更深的颜色(关系迁移)——正是这些叠加在一起,才让学习走得远、走得稳。”
我(看着墙上的影子,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打架,而是像两个手拉手的人):“那明天考试,我就告诉自己:现在做对这道题,是因为它本身有趣(近景直接),也因为将来能讲给学生听(远景直接),还因为不想让此刻的自己后悔(近景间接)。”
她(朝我举了举橘子):“这就对了。你后来在论文里写:‘动机就像树,近景是枝叶,远景是根,直接间接是养分——少了哪样,都长不高。对了,明天选择题第二题选C,别记错了。”
我(赶紧翻书):“哪道题?”
她(身影开始模糊,声音却带着笑意):“忘了告诉你,你当年就是在这场考试里突然明白:学习动机不是用来背的概念,是每天早上说服自己起床的理由。”
屏幕暗下去时,我摸了摸笔记本,发现刚才烦躁时写下的涂鸦,其实像棵歪歪扭扭的小树。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“远景”和“近景”两个词上,像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边。我拿起笔,在空白处写下:“不管是哪种种动机,能让自己往前走的,就是好动机。”
然后合上书,决定明天早起再看一眼——不为考试,也不为当老师,就因为突然有点想知道,这两个被我纠结了一晚上的词,在十年后的课堂上,会变成怎样的故事。
喜欢。
第730章 。学习动机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