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弃疾接过麦种,袋子里的谷粒饱满如珠,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。
他忽然想起在芍陂屯田时,老农们也是这样把新稻种塞给他,说 “将军种出的稻子,能喂饱十万人”。
此刻握着这袋麦种,他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—— 他要守护的,不仅是大宋的疆土,更是这土地上百姓的希望。
午后的阳光渐斜,辛弃疾率领飞虎军悄悄离开长安,朝着汉中方向进发。傥骆道的山道狭窄陡峭,两侧的崖壁上长满了荆棘,薛安都正指挥士兵将硫磺火罐绑在树干上,每个火罐之间用麻绳连接,只需点燃一根引信,就能形成一片火墙。
“将军,您看这样布置可行?” 薛安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指着崖壁上的火罐,“只要魏狗一进入谷底,咱们就拉响麻绳,保证让他们插翅难飞!”
辛弃疾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火罐的引信,指尖拂过麻绳的结扣:“再在谷底埋些铁蒺藜,尖朝上,魏狗的战马踩上去,必然会惊惶失措。” 他顿了顿,对身旁的亲兵道,“去告诉宗悫,床弩的箭簇要淬上冶山的毒液,只要射中,哪怕只是擦破皮,也能让他们失去战斗力。”
沈攸之在谷边岔道的布置也已接近尾声。
他让人将拒马连成三道防线,每道防线之间相距五十步,拒马的间隙里埋着铁蒺藜,上面还缠着浸过桐油的麻布,遇火即燃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弟兄们,都精神点!” 他拍着一个年轻士兵的肩甲,“拓跋焘的黑槊营可不是吃素的,一会儿要是打起来,都给我拿出在山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劲头来!”
年轻士兵用力点头,手中的重剑在阳光下泛着光:“将军放心!在山阴城北,我一刀劈了两个魏狗,这次定要再斩几个,为我爹报仇!”
他的父亲是去年被北魏军掳走的流民,至今下落不明,此刻说起,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。
夕阳西沉时,汉中古道的埋伏已全部布置妥当。辛弃疾立于傥骆道的制高点,望着远处的天际线 —— 那里隐约可见北魏大军的炊烟,像一条黑色的长龙,正缓缓向汉中方向移动。
“元帅,拓跋焘的先锋已过洋县,离咱们的埋伏圈只剩三十里了!”
斥侯的声音带着急促,他刚从前方探路回来,甲胄上还沾着山道的泥土。
辛弃疾深吸一口气,拔出斩马刀,刀光在暮色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:“传令下去,全体隐蔽!没有我的命令,任何人不得擅自暴露!”
崖壁后的飞虎军士兵纷纷屏住呼吸,将身体贴在冰冷的岩石上。
薛安都握着腰间的短斧,大气也不敢出;沈攸之盯着入口,重剑的穗子轻轻晃动;宗悫的弓弩手们已搭箭上弦,箭簇对准了谷底的山道。
远处传来马蹄声,越来越近,北魏先锋的狼头旗在暮色中若隐若现。
辛弃疾望着那面旗帜,忽然想起在濉口之战中缴获的狼头旗,此刻那面旗帜已被烧成灰烬,而眼前的这面,终将也会落得同样的下场。
他抬手按住腰间的麦种袋,谷粒在袋中轻轻作响,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血战擂鼓。“拓跋焘,” 他低声自语,斩马刀的寒光映着他眼底的坚定,“希望你能听我的劝告,不然今日这汉中古道,就是你的葬身之地。”
谷底的北魏先锋已渐渐进入埋伏圈,马蹄踏在山道上,发出沉闷的响声。
辛弃疾缓缓举起手,帐下的亲兵握紧了手中的火把 —— 只需他一声令下,这场精心布置的伏击,就将拉开帷幕。
喜欢。
第286章 长安城头定奇谋,汉中古道布伏兵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