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574章 民呼万岁街前沸,帝祭忠魂祠里香[2/2页]

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护粮至大同,若遇瓦剌袭扰,如何应对?34;
     谢渊躬身道:34;陛下,玄夜卫锐卒皆经狼山之战考验,善用连弩,又熟悉九边地形,可昼伏夜行,避开瓦剌主力;臣再遣大同卫王三率一千边军接应,必保粮道畅通。至于神京防务,臣已命副将李默率三千边军回援,三日内可至,与神京三大营合兵,足可守御。34;
  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     周显补充:34;臣已命玄夜卫百户李焕率人勘察粮道,标记瓦剌常设哨点,护粮时可绕开;若遇小股袭扰,连弩可破;若遇大股,臣会亲率玄夜卫驰援 —— 臣愿以性命担保,粮必至大同。34;
     徐文渊见萧桓的注意力转向防务,突然爬起来,抓住最后一丝希望:34;陛下!瓦剌不止三万骑!臣昨日得密报,瓦剌已联络李谟余党,欲里应外合破神京!李谟旧部多在神京各司署,若守京,必遭内外夹击;迁南京,可避此祸!34;
     谢渊立刻斥道:34;徐首辅又是 39; 密报 39;!玄夜卫彻查李谟余党月余,已逮捕六十余人,神京各司署早经清查,何来 39; 里应外合 39;?你这密报,怕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,诱陛下迁避!34;
     周显点头:34;臣可证,玄夜卫在瓦剌俘虏口中得知,瓦剌确有 39; 散布谣言促迁 39; 之计,昨日已抓获三名传谣的镇刑司旧吏,供词与徐首辅的 39; 密报 39; 一致 —— 徐首辅,你这密报,是不是从这些旧吏口中得来的?34;
     徐文渊的脸从白转青,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。萧桓看着他的样子,突然想起元兴帝的《北伐诏》:34;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此乃大吴祖制。34; 永熙帝亲征瓦剌,虽有败绩,却从未想过迁避;岳峰死守大同卫,骨碎城楼也未退 —— 他若迁南京,怎对得起祖宗,怎对得起那些死难的忠魂?
     34;徐文渊,34; 萧桓的声音冷得像冰,34;你私囤漕粮、暗备舟楫、散布谣言,皆为一己之私,动摇国本。着玄夜卫将你拿下,押入诏狱署,彻查你的罪案!34;
     玄夜卫卒立刻上前,架起瘫软的徐文渊。他挣扎着回头,对着萧桓哭喊:34;陛下!迁... 迁南京是对的!瓦剌... 瓦剌真的会破城!34; 喊声渐渐远去,暖阁里只剩下烛火的噼啪声。
     徐文渊被押走后,萧桓看着御案上的《九边联防策》,突然觉得心里的石头轻了些。34;谢尚书,34; 他拿起策论,34;你明日就赴居庸关,务必加固防务,若瓦剌来犯,先挫其锐气。34;
     谢渊躬身:34;臣遵旨!臣必不负陛下,不负边民!34;
     34;王尚书,34; 萧桓转向王直,34;调粮之事,你亲自督办,若有州县拖延,可凭朕的手谕,暂革其官,待粮运后再议。34;
     王直道:34;臣遵旨!臣今夜就拟调粮令,明日一早发往山东、河南。34;
     34;周指挥使,34; 萧桓最后看向周显,34;护粮之事,就拜托你了。徐文渊的案,也要彻查,牵连之人,无论官阶高低,一律严惩 —— 朕要让所有人知道,私害国者,必无好下场。34;
     周显道:34;臣遵旨!玄夜卫必全力以赴,护粮、查案,两不误。34;
     李东阳看着萧桓的部署,心里松了口气 —— 迁议暂时搁置,守御的方向定了,朝局总算能稳一稳。他上前道:34;陛下,今日密议之事,需严守秘密,若传出去,恐引起百姓恐慌。臣请命,明日早朝,只宣布 39; 徐文渊因贪墨被查 39;,迁议之事,绝口不提。34;
     萧桓点头:34;就依李次辅所言。今夜辛苦诸位了,都退下吧,朕还有些事要处理。34;
     众人退去后,暖阁里只剩下萧桓一人。他拿起岳峰的血书,指尖抚过 34;死守京师34; 四字,血渍的粗糙感透过指尖传来,像岳峰在耳边呐喊。他走到窗边,推开窗,冷风卷着雪粒扑进来,落在脸上,冷得他清醒了许多。
     远处的皇城根下,传来巡夜士兵的脚步声,34;大吴万岁34; 的口号声隐约传来 —— 那是神京三大营的士兵,他们还不知道今夜的密议,却仍在坚守岗位。萧桓想起独石口的王三,想起狼山的谢渊,想起那些在边关流血的将士,突然觉得,迁南京的念头,是对他们的亵渎。
     他转身回到御案前,拿起朱笔,在《九边联防策》上批下 34;可从,着即施行34; 四字。朱墨落下时,他想起永熙帝踢裂的地砖,想起元兴帝的《北伐诏》,想起岳峰的血书 —— 这些,都是大吴的根,是不能丢的。
     内侍李忠进来收拾案几,看见萧桓的神色,小声问:34;陛下,可要传膳?34; 萧桓摇头:34;不必,你去把岳峰祠的香灰取来一些,朕要放在御案上,警醒自己。34;
     李忠应着退下,萧桓看着窗外的雪,心里默默道:岳将军,百姓,朕不会迁南京,朕会守住神京,守住大吴的根。
     十一月初二的早朝,萧桓宣布 34;户部尚书徐文渊贪墨漕粮,着玄夜卫彻查34;,满朝哗然。徐文渊的旧僚,如内阁中书舍人刘敬、御史台右都御史张谦等,皆面露惶恐,却无人敢为其辩解 —— 玄夜卫昨夜已将徐文彬、张友仁等逮捕,罪证确凿,谁也不敢趟这浑水。
     谢渊出列奏报《九边联防策》,请求赴居庸关部署防务,萧桓准奏,命其 34;三日之内启程,所需兵马、粮草,户部、兵部尽皆配合34;。王直也奏报调粮之事,34;山东、河南漕粮十日可至,大同粮道三日内打通34;,萧桓点头,34;着玄夜卫派专人督查粮运,不得有误34;。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朝散后,李东阳留在殿内,对萧桓道:34;陛下,徐文渊的旧僚虽不敢辩解,却恐暗中作梗,阻扰防务、粮运。臣请命,由六科给事中督查兵部、户部,若有官员拖延,即刻奏报。34;
     萧桓道:34;就依李次辅所言。六科给事中,是朕的耳目,也是朝堂的规矩,不能废。昨日密议罢监察,是朕之过,今后凡军国重事,必召六科参与。34;
     李东阳躬身:34;陛下圣明。徐文渊案,臣建议由玄夜卫与理刑院共同查办,既显公允,也可避免玄夜卫独断,引起百官不满。34;
     萧桓同意:34;就命周显与理刑院左佥都御史吴谦同查,务必查清徐文渊的罪证,以及是否有其他官员牵连。34;
     十一月初三,谢渊带着《九边联防策》赴居庸关,王三率一千边军在大同卫接应玄夜卫护粮队,周显则与吴谦开始查办徐文渊案。萧桓坐在御书房,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:宣府卫的瓦剌已退,大同粮道的袭扰被击退,山东、河南的漕粮已启程 —— 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     他拿起周显递来的《徐文渊案初步查报》,上面写着 34;徐文渊私吞漕粮四万石,联络江南盐商,欲借迁南掌控江南盐铁34;,还有 34;刘敬、张谦等五名官员曾收受徐文渊贿赂,为其私粮案提供便利34;。萧桓看着这些名字,心里冷笑:官官相护,贪赃枉法,若不严惩,大吴的根基迟早会被这些蛀虫蛀空。
     他提笔在查报上批下 34;刘敬、张谦等一并逮捕,彻查到底34;,然后拿起岳峰的血书,放在查报上。血书的 34;死守34; 与查报的 34;贪墨34;,形成鲜明的对比 —— 这就是大吴的朝堂,有忠良,有奸佞,而他这个君主,必须守住忠良,铲除奸佞,才能保住祖宗的江山,保住百姓的安宁。
     窗外的雪停了,阳光透过窗棂,照在御案上,血书的字、朱批的字,都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。萧桓知道,守神京的路还很长,瓦剌的威胁还在,朝堂的蛀虫还没除尽,但他已经不再动摇 —— 因为他知道,他不是一个人在守,还有谢渊、周显、王三,还有那些在边关流血的将士,还有那些不愿放弃的百姓,他们都是大吴的希望。
     片尾
     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五,玄夜卫护粮队顺利将宣府卫五千石粮运至大同卫,王三率边军接应,途中遭遇瓦剌小股袭扰,玄夜卫连弩破敌,仅伤三人,无一阵亡。同日,山东漕粮一万石抵达神京,河南漕粮也已过黄河,神京粮荒缓解。
     谢渊在居庸关部署防务,加固城墙,增设箭楼,又从边军挑选百名老兵,充作 34;烽燧督查34;,严防内奸渎职。瓦剌闻听神京防务加固、粮运畅通,暂缓进攻,退至独石口以北,与大吴边军对峙。
     徐文渊案的查办仍在继续,刘敬、张谦等五名官员被逮捕后,供出更多收受徐文渊贿赂的官员,玄夜卫与理刑院顺藤摸瓜,又逮捕十余人,皆为镇刑司旧吏或徐文渊旧僚,朝堂风气为之一清。
     萧桓每日在御书房批阅防务、粮运、查案的奏报,深夜常至岳峰祠祭拜,将各地捷报烧于香炉,告慰岳峰的忠魂。十一月初十,他下旨:34;九边将士死守疆土,忠勇可嘉,着户部拨银五万两,抚恤死难将士家属;独石口、宣府卫百姓遭瓦剌屠戮,免其三年赋税,命地方官安抚流民,重建家园。34;
     诏旨下达那日,神京百姓自发在街头焚香,高呼 34;陛下万岁34;,声音传至西苑,萧桓站在暖阁窗边,听着这声音,想起那日密议时的动摇,突然觉得,所有的辛苦都值得 —— 守住神京,不仅是守住祖宗的江山,更是守住百姓的希望。
     卷尾
     《大吴史?世宗纪》载:34;德佑十四年十一月,帝萧桓拒迁南京之议,命谢渊督居庸关防务,王直调山东、河南漕粮,周显率玄夜卫护大同粮道。瓦剌闻之,退师独石口,神京之危暂解。徐文渊因贪墨漕粮、暗备迁舟,论斩,曝首九边;其党刘敬、张谦等十七人,皆革职查办,抄没家产充军饷。34;
     《玄夜卫档?防务录》补:34;德佑十四年十二月,谢渊在居庸关设 39; 联防哨 39;,与宣府、大同卫三日一互通军情;周显彻查徐文渊案后,奏请 39; 革内阁私议之权,凡军国重事,必召六科给事中监察 39;,帝准,着入《大吴会典》。34;
     《大吴会典?漕运志》注:34;经徐文渊案,户部重订《漕粮核查制》,设 39; 漕粮御史 39; 四员,分驻江南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广,专查漕粮转运,杜绝 39; 损耗 39; 虚额;又定 39; 粮袋火漆验查制 39;,每石漕粮袋上皆印漕运御史、地方知府双印,私改、挪用者,斩。34;
    喜欢。
  

第574章 民呼万岁街前沸,帝祭忠魂祠里香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