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571章 御史附声谋避祸,良田受馈语偏长[2/2页]

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指尖捻着案上的香灰 —— 那是今早从岳峰祠带来的,还带着点樟木的余温。他没看张敬之,也没看谢渊,只盯着案上两份文书:一份是独石口急报,王三的血手印还在纸角泛着褐红;另一份是张敬之的迁避奏疏,字里行间都是 34;稳妥34;,却没提一个 34;边民34;。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34;张尚书,34; 萧桓的声音很轻,却让殿内的争论瞬间停了,34;你说迁南京可凭长江之险,那独石口、居庸关的百姓,凭什么挡瓦剌的马蹄?34; 张敬之忙跪地道:34;陛下,社稷为重,百姓... 百姓可暂随迁,或... 或委之于瓦剌,待日后收复再抚恤。34;
     34;委之于瓦剌?34; 王三突然从殿角冲出来,跪在丹墀下,怀里的 34;吴34; 字砖 34;当啷34; 掉在地上,34;张大人!小的是独石口的兵!瓦剌进城时,把百姓绑在烽燧上烧,您的侄子张承业,还帮他们点的火!您说的 39; 委之 39;,就是让他们当柴烧吗?34; 他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草,左臂的疤痕因激动而泛红。
     张敬之的脸从白转青,脚边的朝珠 34;哗啦啦34; 散了两颗,他慌忙去捡,却被谢渊一脚踩住手背。34;张大人别急着捡珠子,34; 谢渊弯腰,盯着他的眼睛,34;玄夜卫在您府中搜出陈彬的信,里面写 39; 迁南都后,可荐镇刑司旧部掌江南盐铁 39;—— 您这迁避策,到底是为社稷,还是为李谟的余党铺路?34;
     周显从殿外进来,手里捧着一叠纸,展开时风卷着纸页响:34;启奏陛下,此乃户部粮册副本。德佑十三年冬,张敬之批 39; 损耗 39; 漕粮四万石,实则由陈彬转运至江南私仓;今年十月,又命南都户部预征明年粮税,名为 39; 迁避备用 39;,实则入私囊。34; 他将粮册递到萧桓案前,34;册中 39; 损耗 39; 批注笔迹,与张敬之奏疏笔迹一致,玄夜卫已验对无误。34;
     张敬之突然瘫在地上,嘴里喃喃:34;不是... 不是我... 是陈彬逼我的...34; 可没人听他辩解 —— 殿内御史台附议的十七人,此刻都缩着脖子,有人甚至悄悄往后挪步,想躲进人群里。
     萧桓拿起案上的砖石,指腹抚过嵌着头发的砖缝。他想起昨日谢渊带来的独石口地形图,那些被瓦剌踏平的村落,名字都用红笔圈着,像一个个流血的伤口;又想起岳峰祠的香炉,前日去祭拜时,香灰里还埋着狼山的焦麦 —— 那些用命守住的土地,怎么能说迁就迁?
     34;张敬之,34; 萧桓把砖放在奏疏上,砖角压得纸页发皱,34;你掌户部三年,九边军粮亏空七成,你不查;镇刑司余党匿于你府,你不报;如今瓦剌犯境,你不思守土,反倡迁避 —— 你这尚书,是为瓦剌当差,还是为大吴当差?34;
     张敬之趴在地上,肩膀不停发抖,突然扯着嗓子喊:34;陛下!迁避是为保全宗庙!谢渊拥兵在外,若神京破,他必自立!34; 这话像颗炸雷,殿内瞬间安静 —— 连附议的御史都愣住了,没人敢接这个话茬。
     谢渊突然笑了,笑声里裹着冰碴,他扯开自己的衣襟,露出左胸狼山之战的伤疤,那道疤从锁骨延伸到腰腹,像条狰狞的沟壑:34;张大人说我拥兵自立?狼山之战,我带五千人烧粮,回来时只剩一千三;独石口告急,我三天三夜没合眼,从居庸关调兵驰援 —— 我若想自立,何必把命拴在边关?34;
     他转身对着萧桓跪下,甲叶碰撞声震得金砖发颤:34;陛下!臣愿以全家性命作保,死守居庸关!若瓦剌踏进一步,臣提头来见!34; 王三也跟着跪下,殿外的边军代表、玄夜卫卒纷纷跪成一片,34;死守神京34; 的喊声穿过殿宇,压过了窗外的风雪声。
     萧桓看着眼前的人,有的断臂,有的带伤,有的脸上还留着烽烟的痕迹 —— 这些人才是大吴的根。他突然抬手,将张敬之的奏疏扔在地上:34;迁避之议,永不再提!34;
     张敬之还想辩解,却被玄夜卫卒架了起来。他挣扎着回头,看见周显正收起那叠粮册,册页上的 34;损耗34; 二字,在光线下格外刺眼。34;陛下饶命!34; 他的声音越来越远,34;是陈彬... 是陈彬害我...34; 可殿内没人再看他 —— 御史台附议的十七人,已纷纷跪地请罪,有的甚至开始揭发张敬之的其他罪状,想洗清自己。
     谢渊起身时,萧桓递给他一枚虎符:34;朕命你总督神京防务,九边兵马皆听你调遣。户部之事,由周显协同御史台彻查,凡牵涉张敬之、陈彬者,无论官阶高低,一律严惩。34; 谢渊接过虎符,指尖触到冰凉的铜,突然想起岳峰当年接过将印时的样子 —— 一样的沉重,一样的滚烫。
     王三走出太和殿时,风雪已经停了。阳光透过云层,照在殿外的汉白玉栏杆上,积雪融化的水珠滴下来,像在落泪。他捡起地上的 34;吴34; 字砖,小心翼翼地揣回怀里,砖上的温度似乎比之前暖了点 —— 或许是殿内的人气,或许是心里的热。
     周显从后面追上来,递给她一块饼:34;刚从御膳房拿的,热乎的。34; 王三接过饼,咬了一口,麦香混着眼泪咽下去 —— 这是他从独石口逃出来后,吃的第一口热食。34;周大人,34; 他含着饼问,34;张尚书会被怎么判?34; 周显望着太和殿的匾额:34;按大吴律,通敌、贪墨、倡迁避误国,当处斩,曝首九边 —— 让那些想逃的人看看,背叛家国的下场。34;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萧桓站在殿门口,看着谢渊带着边军将领去部署防务,看着周显押着张敬之往诏狱署去,看着王三捧着饼在雪地里慢慢走。他摸了摸袖中岳峰的护心镜残片,那片 34;吴34; 字还清晰,边缘的齿痕硌着掌心 —— 岳峰当年咬着镜子明志,不就是为了守住这方土地吗?
     御史台左都御史突然上前,躬身道:34;陛下,附议迁避的十七御史,臣已命人看管,待查核有无通同舞弊后,再行处置。34; 萧桓点头:34;查,要彻查。但记住,罚不是目的 —— 要让所有人知道,大吴的官,得守土,得护民,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。34;
     风又起了,却没之前那么冷。萧桓望着远处的岳峰祠方向,仿佛能看见香炉里的烟,正顺着风飘向神京的每个角落 —— 那是忠魂的气息,在护着这方他差点要放弃,却最终选择坚守的土地。
     暮色降临时,谢渊的防务部署令已传遍九边。居庸关加派一万兵力,大同卫调五千锐卒驰援,神京九门紧闭,玄夜卫卒沿街巡查,凡可疑人员一律盘查。王三跟着边军回到居庸关时,看见守军正在修补城墙,城砖缝里新填的泥土,混着独石口带回的焦土 —— 那是谢渊特意吩咐的,34;让守城的弟兄们知道,我们守的,是所有死难者的家34;。
     张敬之被押进诏狱署的那晚,陈彬在张府的地窖里被抓。玄夜卫卒打开地窖门时,四万石漕粮堆得像小山,粮袋上的 34;户部南仓34; 火漆,在火把光下泛着冷光。周显让人把粮袋搬到城墙上,当着百姓的面开封:34;这些粮,本该喂饱边军,却被贪官藏起来 —— 现在,物归原主。34;
     百姓们欢呼着上前领粮,王三站在人群里,摸着怀里的 34;吴34; 字砖,突然觉得,这砖比在独石口时,重了很多 —— 那是家国的重量,是忠魂的重量,也是每个坚守者,心头最沉也最暖的重量。
     片尾
     德佑十四年十月十六,神京九门的守城卒换了新的腰牌,牌上刻着 34;守土护民34; 四字,是萧桓亲笔所书。谢渊在居庸关的城楼上,对着九边将领展开地图,手指划过独石口、居庸关、大同卫,34;岳将军当年说,九边是一体,丢了一处,就丢了所有 —— 咱们这次,要把瓦剌挡在长城外,让他们知道,大吴的骨头,硬得很34;。
     王三跟着边军在城墙上巡逻,手里握着新领的矛,矛尖闪着冷光。远处的烽燧又燃起了火,一串接一串,像给长城系了条红绸。他想起太和殿里萧桓的话,想起谢渊的伤疤,想起张敬之瘫在地上的样子,突然对着烽燧的方向敬了个礼 —— 那是给独石口的死难者,给岳峰将军,也给所有为这片土地拼命的人。
     雪又下了起来,落在城砖上,轻轻的,像在安抚那些未凉的忠魂。
     卷尾
     《大吴史?刑法志》载:34;德佑十四年十月廿,户部尚书张敬之因 39; 通敌、贪墨、倡迁避误国 39; 三罪,判斩立决,曝首居庸关三日;镇刑司旧吏陈彬、张承业等十二人,皆判绞刑,家产抄没充作边军军饷。户部经此一案,革除 39; 损耗 39; 虚额,设玄夜卫监粮御史,专查漕粮转运,九边军粮亏空渐补。34;
     《玄夜卫档?防务录》补:34;谢渊总督神京防务后,于居庸关、大同卫设 39; 联防哨 39;,每三日互通军情;又从边军幸存者中选百余人充 39; 烽燧督查 39;,严防内奸渎职。德佑十四年冬,瓦剌屡攻居庸关,皆因守军戒备森严而退,史称 39; 居庸冬守 39;。34;
     紫宸议迁辱国威,将军裂眦斥奸回。漕粮终返边军灶,贪吏头颅挂戍台。雪覆长城忠骨暖,风传烽燧捷音来。莫教金陵舟楫梦,只凭热血护京垓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571章 御史附声谋避祸,良田受馈语偏长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