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兵戍守,耗费粮饷,得不偿失。” 户部侍郎附议:“军粮专仓由玄夜卫监管,夺了地方官之权,恐生矛盾。”
谢渊手持《军器图》与《烽燧考》,声音朗朗:“英国公可知,旧甲每副挡不住一箭,新甲用十斤铁可挡三箭,救的是边军性命;烽燧迟报一刻钟,边军就要多死百人,耗费粮饷与性命孰重?” 他转向萧桓:“臣请陛下立‘军备新法,凡军器、烽燧、军粮,皆由风宪司与玄夜卫双监管,账目每月公示,百姓可查。”
萧桓望着群臣,斩钉截铁:“准奏!军备新法即日起施行,有阻挠者,以‘通敌论处!”
军器监在谢渊亲督下,首批新式札甲完工。萧桓亲临军器监查验,工匠捧着甲胄呈上,玄夜卫缇骑用强弓试射,箭矢射中甲片应声落地,甲片完好无损。“每副甲刻监造官与工匠姓名,若战时损坏,追责到底。” 谢渊指着甲内侧的刻字,“这样谁也不敢偷工了。”
边军将领试穿新甲,激动得落泪:“有这样的甲胄,弟兄们打仗更有底气了!” 萧桓望着甲片上的寒光,想起德佑二十二年德胜门血战时光着膀子拼杀的士兵,心中一阵温热:“护好士兵,才能护好江山。”
九边烽燧在风宪司督查下重修完工,谢渊亲自沿长城巡查,每到一燧,都令戍卒演示信号 —— 白日燃烟,黑夜举火,五里一接,片刻传遍百里。在宣府最高烽燧上,他望着连绵的烽火台,对戍卒道:“这烽烟不仅是预警,更是给边军的底气,让他们知道,朝廷没忘了他们。”
戍卒跪地磕头:“谢大人修烽燧,查贪腐,咱们再不用怕叛军突袭了!” 远处忽然传来信号,是大同卫试传的 “平安火”,烟柱笔直冲天,在秋空中格外醒目。谢渊望着烟柱,对沈炼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长城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军粮专仓在九边落成,仓门由玄夜卫与边军各持一钥,开仓需两人同到。谢渊在大同卫粮仓查验,见粮堆码得整齐,每袋都贴着 “斤两、入仓日期、监仓官” 的标签。他随机抽查一袋,倒出的粮食饱满无沙,与账册记录分毫不差。
仓官颤声道:“风宪司每月查账,玄夜卫随时抽查,谁敢掺沙?” 谢渊点点头,对边军将领道:“军粮足,士气才足,往后你们也要参与监仓,粮袋上也要有你们的签字,出了问题共同担责。”
德佑三十三年春,军备革新的成效初显,却也触动了旧吏的利益。那些曾靠偷工减料牟利的军器监小吏、靠虚报工程款肥私的兵部官员,开始在暗处兴风作浪。京师茶馆酒肆里,渐渐有了 “谢渊掌兵部、风宪司,权比宰相,九边将领多其旧部,恐有异心” 的流言,甚至有驿卒在传递文书时偷偷散播:“听说谢大人要等新式甲胄造齐、烽燧联网,就逼陛下禅位呢!”
更恶毒的是,有人伪造了 “谢渊与大同卫指挥使的密信”。信纸刻意做旧,墨迹模仿谢渊的笔迹,信中写 “待九边军备齐备,你率边军入卫,我在京中策应,事成后封你为王”,落款处还盖着一枚伪造的 “风宪司印”。英国公张懋是勋贵旧党领袖,他捧着这封 “密信” 在早朝时痛哭流涕,伏在太和殿金砖上叩首不止:“陛下!谢渊权柄太重,风宪司掌监察,兵部掌兵权,九边军备尽出其手,再放任下去,恐生逼宫之祸啊!臣恳请陛下削其兵权,收回风宪司印信!”
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。吏部侍郎(张懋门生)立刻附议:“英国公所言极是!自古权臣掌兵必生乱,谢渊虽有大功,却也该避嫌!” 但更多官员沉默不语,他们看着案上谢渊每日呈报的《九边军备月报》—— 上面详细记录着 “大同卫新造甲胄三百副,每副验合格”“宣府烽燧试传信号,百里内一刻钟到”“军粮专仓本月入粮五千石,无掺沙”,字迹工整,还贴着玄夜卫与边军共同签字的验单,谁都清楚这是实打实的功绩。
萧桓拿起那封 “密信”,指尖捻着信纸边缘 —— 做旧的痕迹太过刻意,墨迹在阳光下泛着新墨特有的油光,而谢渊的真迹他再熟悉不过,笔锋刚劲却藏着圆润,绝非这般生硬模仿。他又看了看案上的《九边军备月报》,最新一页上谢渊批注:“大同卫甲胄需再增铁料一两,防箭矢穿透”,字迹旁还画着小小的甲片示意图,透着对边军的细致关怀。
“张懋,你看看这个。” 萧桓将月报扔到张懋面前,声音平静却带着威严,“谢渊若要夺权,何必在月报里计较一两铁料?何必费尽心机让边军吃饱穿暖?他若要逼宫,去年南疆平叛时手握三万京营兵,为何还要奏请陛下派将?” 他将 “密信” 狠狠扔在地上,“这信是伪造的!玄夜卫,给朕查是谁在背后捣鬼,敢在朝堂上散布谣言构陷大臣,按律当斩!”
张懋脸色煞白,伏在地上不敢抬头,朝堂上的附议声瞬间消失,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响。
夏日的九边长城,新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,边军士兵穿着改良后的札甲操练,甲片碰撞声清脆有力。五里一燧的烽燧台上,戍卒正仔细擦拭着烟筒,白日里的狼烟能直冲天际,黑夜的火把能照亮十里山路。军粮专仓的仓门大开,玄夜卫与边军将领共同盘点粮食,每袋都贴着 “斤两、入仓日期、监仓官” 的标签,倒出的粮食饱满无沙,连最挑剔的老兵都点头称赞。
玄夜卫的《军备督查月报》上写:“九边军器完好率九成,较去年提升五成;烽燧预警无一次迟漏,传讯速度较旧制快一倍;军粮专仓账实相符,边军士气较去年高涨,逃兵减少七成。”
七月中旬,捷报从大同卫传来 —— 瓦剌残部趁秋高马肥突袭边境,刚靠近长城,宣府的烽燧就燃起狼烟,大同卫指挥使按预警提前设伏。新造的甲胄挡住了瓦剌的箭矢,锋利的新箭穿透叛军甲胄,激战半日斩敌三百余,边军仅伤十人,无一阵亡。捷报上还附了边军将领的话:“若非新甲坚、烽燧快、粮草足,此战必败,谢大人革新之功,救了全军性命!”
萧桓在御书房捧着捷报,笑得眼角皱纹都舒展开来。谢渊恰好入宫奏事,见他手中的捷报,躬身道:“此乃陛下信任革新之效,非臣之功。” 萧桓拉着他的手走到窗前,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《军备新法》上,字字句句都透着严谨,“不,这是‘新法的功劳,是‘监管的功劳。你看,只要律法严明,谁也不敢偷工;只要监管到位,谁也不能藏私。”
窗外蝉鸣渐起,远处传来京营操练的呐喊声,两人望着阳光下的宫墙,都明白这军备革新的路虽布满荆棘,却终究在律法与民心的护持下,走出了一条固防安邦的正道。
片尾
《大吴会典?军备制》 载:“德佑革新后,‘军器监造甲需经风宪司、兵部、边军三方验收,缺一不可;‘烽燧设总目一人,由边军与玄夜卫共荐,三年一换;‘军粮专仓每月由风宪官、边军将领、地方乡绅共同盘查,账册公示三日。‘九边军备自此整肃,终德佑朝,边患止息者十有八年。
《大吴史?谢渊传》 评:‘军备之兴,非仅器物之新,实乃制度之变。渊以风宪之权,破官吏朋比之弊,立 “双监管、共担责” 之制,故 “甲胄坚、烽燧速、军粮实”,为大吴边防立百年根基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德佑本纪》 论曰:“德佑一朝,‘镇刑司之废去吏治之腐,李穆之清算去勋贵之贪,军备之革新去边防之虚,三者连环,方得中兴。帝萧桓‘能识弊于微末,纳忠言于逆耳,谢渊‘能持法于权要,行革新于艰难,故‘内无奸佞之患,外无强敌之虞。
‘夫强国者,非恃兵多,而恃兵精;非恃粮足,而恃粮实。德佑革新,以 “监管” 防贪腐,以 “公开” 促清明,此非独军备之道,实乃治国之理。史称 “德佑中兴,根在法治,成在革新”,信哉斯言!”
喜欢。
第474章 甲胄须坚拒朔风,烽烟早报警边烽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