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,乃治世之能臣。”
“可惜,生不逢时,有中道崩殂之兆。”
“何以见得?”
“其一,袁弘道年逾五十,已然老迈,比不上大王春秋鼎盛。”
“其二,他倚仗大周朝廷起家,与国运牵扯太深,迟迟难以称帝。”
“不能禅让么?”
“金陵天子陈昭,性格坚毅隐忍,秉承大周最后一道底蕴,以作掣肘。”
“袁弘道若一心为大周尽忠,可成霍光、伊尹。”
“但若想称帝,即便是禅让,也要壮士断腕。”
“为何?”
“只因大周享国二百多年,历代先帝有灵,怎会甘心?”
“若贫道所料不错,必作殊死一搏。”
高楷若有所思:“先帝为何执着于,偏安江南?”
孙伯端淡声道:“太霄派掌门曾言,胡族有入主中原之兆。”
“北方大地将遍地腥膻,重演五胡乱华之事。”
“惟有江南诸道,可保存社稷,后代子孙若有能耐,可北伐中原,收复故土。”
“若无能,也可南北分治,延绵国祚。”
“因此,先帝留在金陵,直至驾崩。”
他心中感慨,若非大王制约吐谷浑,击败突厥,杀草原十八部,恐怕这时,整个北方大地,皆在胡族蹂躏之下。
高楷神色一动,这位掌门倒是好算计,盼着衣冠南渡来延长国运。
然而,世事怎能尽如人意。大周朝廷屡受冲击,也不过苟延残喘罢了。
孙伯端提醒道:“大王,吐蕃有兴起之兆,威逼陇右、河西。高句丽卷土重来,对辽东虎视眈眈。”
“此外,突厥虽一分为二,但仍兵强马壮,不可不防。”
“即便一统神州,也非天下太平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高楷颔首:“攘外必先安内,汉人与胡族终究免不了一战。”
吕洪倏然开口:“大王,拿下洛阳之后,您大可称帝,有神州大半气运相助,足以抗衡胡族。”
高楷微微摇头:“九五至尊,乃重中之重,须得从长计议。”
“夜深了,二位道长去休息吧。”
“是!”两人告退。
下了城楼,吕洪百思不解。
“师兄,纵观天下群雄,个个迫不及待称帝,为何大王如此谨慎?”
孙伯端不答反问:“你认为,过早登临九五,是好是坏?”
“呃……”吕洪沉默一瞬,迟疑道,“莫非大王打算一统神州,再登基称帝?”
孙伯端摇头:“那就太晚了。”
“依我之见,大王打算根基稳固之后,再行称帝,才能德位相配,无倾覆之忧。”
吕洪叹道:“大王所想,让人难以揣度。”
“喜怒不形于色,心事让人难知。”孙伯端笑道,“这才是上位者的养气功夫。”
“若轻易被人看穿,那也太过浅薄,如何驭下?”
“何况,此事大王自有考量,你我做好分内之事即可,勿要擅自插手,以免大王不悦。”
“师兄教训的是!”吕洪神色一凛。
城楼上,高楷笑赞:“这孙伯端,不光修为高深,为人处世也极为练达。”
“只是,如此英才,竟不入道门正宗。”
唐检建言:“大王登临九五之后,只需御笔亲封,天下道门谁敢不从?”
说到底,道门三十三脉,也不过倚仗敕封罢了。
高楷置之一笑。
喜欢。
第594章 刎颈之交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