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360章 房地产[2/2页]

禁卫军 哈拉和林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!”
     “那也得明年了,光勘察地形就够忙一年的。”坐在一旁的孙再芝说道。
     “一年而已,我们等得起。”戈辉说的风轻云淡:“水利建设是百年大计,急不得。”
     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你为什么那么急着培养人才?就不怕拔苗助长吗?”孙再芝笑问。
     “我不是提高了人才培养速度,是提高了质量,增加了规模。”戈辉解释道:“在同样时间内,培养更多的更高质量的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。”
     “照你这么说,四所大学可不够啊!”孙再芝说道:“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,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。”(另外两所是朝阳技师大学堂、朝阳医护专科学堂)
     “先生有什么计划吗?”戈辉问道。
     “去我那儿说吧!我准备了计划书。”孙再芝说道。
     戈辉轻轻点头,剑齿虎发动,驶向特区长官府。
     当两人在上次会面的会客室落坐时,朱至信已经把特区教育发展计划书,摆在了两人面前的茶几上了。
     孙再芝做了一个请的手势,然后说道:“我计划在朝阳、锦州、锦西、辽阳、大连、宽城、哈尔滨,每个城市建两所理工科大学。”
     正在翻动计划书的戈辉,动作一顿,头也不抬地提醒道:“你是不是落下了新奉天?”
     “你再往后翻就能看到了!”孙再芝淡淡一笑,提醒戈辉往后翻,然后继续说道:“新奉天是北方特区的经济金融、教育科研、文化政治中心,这里我准备建立十五所最顶级的大学,分散布置在超级环外面,临近超级环的位置,既不过分接近铜臭味浓郁的超级环,又能够得着超级环最便利的交通设施。环外的地价相对便宜,发展空间还大。”
     事实上,这里有孙再芝的私心在里面,他把这些大学当成他执政五年的政治遗产。铁路、公路、超级环这些基础设施都是戈辉在亲自抓,他伸不上手,顶多去露脸看看,但是这些大学,是他主推的,不论多少年过去,人们都不会忘记,他孙再芝,在特区成立之初,为特区做了什么。
     “这得花多少钱?”戈辉问道。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“在最后,计划书的最后,成本预算那里。”孙再芝提醒道。
     “30亿银圆?”当戈辉看到成本预算那里,忍不住惊叫道:“这30亿,让去抢,都抢不到啊?”(事实上,我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,只能按清末2亿两的财政收入,1911年达到3亿两,往大了预估)
     “不是立即投入30亿,就像朝阳工业大学和锦州港务大学那样,先建平房校舍,同时设计修建教学楼。”孙再芝解释道:“五年八年之后,陆续建成,资金压力也不会太大。”
     戈辉抱着肩膀,靠在沙发上,闭目思考。
     孙再芝的计划太大了,特区不能承受其重,但这也是培养人才最快的方式。
     “事实上,偌大的北方特区,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,30所大学,其实是远远不够的。”孙再芝继续说道:“但是特区的财力有限,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,未来的二三十年内,先保持这30所大学,以后根据实际需要,可以再酌情设立新的大学。”
     戈辉缓缓睁开眼睛,继续抱着肩膀,一脸为难地说道:“循序渐进的投入,30所大学不是不行,就是财政太紧张了,边境上还在打仗,很多铁路公路还在修建中,1两银圆掰成两半花都不够用。”
     孙再芝笑问:“你最近没看我派人送过去的北方特区产业调查报告吧?”
     “忘记看了”戈辉惭愧一笑,坦言道:“我被朝阳最近的破事儿绊住了手脚。”
     “那我简单跟你说一下吧!”孙再芝道:“这是最新版的调查报告,其它的我就不说,就说朝锦两地的在建工厂,不算特区政府投资和改扩建的工厂,以及大凌河系的在建工厂,我说的是私人工厂。而且只计算需要工人超过200人以上的工厂,总共873家。涉及到了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绝大多数工厂主都是从朝廷管理区过来的。”
     “有这么多吗?”戈辉有点不相信:“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么多?光绪要头疼了。”
     “本来大部分工厂建在锦州港区和锦西港区。朝锦铁路通车后,大量的工厂开始在朝阳地区,以及铁路沿线开始建设。”孙再芝继续道:“都是因为铁路,交通便利,从外国引进的先进技术大量应用,足够的电力供应,足够公平的营商环境,吸引了大量的有钱人过来投资办厂。”
     “也就是说,未来的几年,我们的税收会成倍的增长?”戈辉说道:“这是你敢循序渐进投入的底气是吗?”
     “成倍有点太乐观,但是大量增长是肯定的。”孙再芝点头,自信地说道:“这只是一个开始,随着这里能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,更庞大的市场正在形成,也代表着更多的财富在聚集,你想会发生什么?”
     “把银圆藏进地窖里?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干。”戈辉摇头,然后说道:“大部分人会再投资,银圆生银圆,子子孙孙,无穷尽也。”
     “没错,就是再投资。”孙再芝说道:“不光是清国,外国人也看到了机会,他们也来投资,我们承诺他们,只要是合法赚到的钱,可以安全带走。”
     戈辉轻轻点头,不禁感慨:“形势一片大好,根本不像边境还在打仗的样子。”
     “还有人口”孙再芝继续道:“财富聚集的地方,也是人流动的方向,特区会迎来人口的再次大暴发,不光是外来人口,也包括自己生的,特区的第一波生育潮要来了。”
     戈辉突然兴奋地惊叫:“房地产!”
     额?孙再芝愣了一下,他被戈辉的惊叫吓了一跳,然后疑惑地重复道:“房地产?”
     “对,就是盖房子。你想啊!不论是人来了,还是生娃了,人口的大量增加,对住房的需求就会大量增加,盖房子,绝对能赚大钱。这绝对是最顶级的造富神话。”戈辉兴奋了,这可是后世印证过的,以现在的需求情况,建多少就能消化多少,至于过热的问题,至少要二三十年后才有可能。仅仅是可能,毕竟清国这么大。
     最最最重要的是,掌握土地最多的是大凌河投资公司。铁路沿线的土地都是大凌河投资公司几年前就买下的。何止铁路沿线,这几年大凌河投资公司一直在全心全意地收购土地,朝锦三地和新奉天就不说了,其它城市收复后,大凌河投资公司第一时间进驻——买土地。用不用不重要,先买下,即便是未来几年都不会开发,不重要,先买下,让原来的人免费继续用。有没有闻风加入,与大凌河竞争的?有,但是大凌河出价更高,后续资金不限量,你抢不过,也玩不起。
     现在,戈辉开始琢磨房地产公司该给谁了?
     “房地产真的能赚钱吗?”孙再芝问道。
     “当然,新奉天所有在建的写字楼,都有一个共同的房东——大凌河投资公司。”戈辉说道:“如果不赚钱,大凌河投资公司图什么?”
     “看来很多人要进入房地产行业淘金了。”孙再芝感叹道,心中想到了添画贸易公司,也可以进来分一杯羹。
     “要先设定门槛,钱不够多不允许进入,除了正常老化,房子至少要保证五十年不出质量问题,5年、10年、20年、30年、40年,五档,每一档出质量问题,承担的责任不一样,如果出了问题,追溯所有股东,包括初代股东,都要承担连带责任,敢跑,天涯海角都会抓回来。”戈辉平静地说道。
     “你这样会挡住很多人。”孙再芝感叹道:“看来只能大凌河吃独食了。”
     “我给所有人机会,你不中用就怨不到我头上了。”戈辉幽幽地说道:“再说了,盖房子需要土地,而土地,大部分都在大凌河投资公司手里,他们只能去偏远地区想办法。”
     孙再芝咧嘴,然后感叹:“你几年前就看到了今天!”
     戈辉轻轻点头又摇头,最后说道:“只要一直赢下去,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,只不过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这么好!”
    喜欢。
  

第360章 房地产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