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北归清国,以南归日占朝鲜。
日本允许特区在日本设立外事机构,给予大使级外交权限。
总共三十三条(为什么是三十三,只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数字挺好),包括边境线划设,驻军规则,边境贸易时,争议处理等条款,双方互相把对方卡的死死的,争取在下一次动手之前,决不能有意外发生。
条约需要两国首脑签字并用印,才能最终生效。
清国,需要光绪皇帝、慈禧太后、总理大臣袁世凯、特区总督戈辉,以及谈判代表,签字并用印。
日本,需要日本天皇、首相西园寺公望、外相林董、日占朝鲜王朝高宗李熙(后来继位的是李拓,就在明年),以及谈判代表,签字并用印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邀请英法美德俄,五国领事作为见证者,也在条约上署名。
最高兴的是德国领事乔纳斯,没想到在离任之前,还能见证历史时刻,赚了,实足的赚了。
最悲哀的是即将要履职的新任日本驻朝阳领事尾上菊之助,一辈子抹不掉的耻辱,家族也会因此蒙羞。
光绪皇帝是在锦州到北京的火车上收到了电文,虽然只有框架内容,但收回台湾、琉球,7.7亿两白银,重新划定朝鲜与大清的边界,还是震惊了光绪、张百熙、那桐、铁良。
“那桐,你是协理大臣,说说你的看法。”光绪直接点名。
“7.7亿两白银,这得铸造多少银圆啊?”那桐感叹道:“但可以肯定的是北边突然间多出了一大笔银子,他们不论是修铁路、还是建设新奉天,都需要买大量的东西,他们自己没有的,或是不够的,就得从朝廷这边买,朝廷赚钱的机会就来了。”
光绪看向张百熙:“张卿,你以为呢?你觉得日本赔得起吗?”
张百熙连忙说道:“回陛下话,老臣以为,那桐大人说的很对,以老臣对戈辉的了解,他不是那种把银子放仓库里吃灰的人,他是超喜欢花银子的人,很可能银子还没到账,他就已经安排好了银子的去处。额……”想了一下,又补充道:“朝廷是有机会很赚一大笔的,甚至朝廷可以主动找他,为他提供他想要的东西。”
“至于……日本赔得起吗?老臣以为……”张百熙短暂的整理了一下思路后,继续说道:“19世纪的后三十年,由于北美洲银矿大开发,白银供应快速增加,国际银价持续下跌,金银比价持续扩大,到1894年时金银比价已经达到了1:32,要知道1871年时国际金银比价是1:16。也就是说,白银没有以前值钱了,价格腰斩,日本人能从国际市场轻松获取廉价的白银。”
张百熙作为户部尚书,对国际金融十分关注,特别是与特区储备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之后,特区储备银行国际经济情报调查课,从欧美列强那里收集到的经济情报汇总也会送给他一份。
张百熙的视线移向匆匆掠过的窗外,继续分析道:“国际金银比价的持续扩大,对采用银本位制的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,比如我朝。由于国际银价相对金价持续走跌,若一国以银币为本位币,那么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就会下降(相对于金本位货币而言),而该国通过出口(对金本位国家)获取的财富就会缩水,且进口成本会相应升高,这会间接引发国内高通胀、财政赤字。在金银比价持续扩大的压力之下,一些金银复本位或银本位制国家,纷纷转向金本位,在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,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基本都采用了金本位,形成国际金本位格局。”
那桐插言:“我们销往欧洲的鸦片和高端烟具就是这样,同样数量的鸦片,没以前卖的钱多了,特别是北边的‘天堂粉出现之后,正在持续抢占我们的鸦片市场。”
“天堂粉的事情,以后再说,今天说日本。”光绪拉回话题:“张卿继续。”
张百熙继续道:“而作为金银复本位制的日本(银币流通量实际已超过金币),同样也受到以上冲击,为了消除银价走跌的压力,维持日元的价值稳定,日本政府也顺应国际潮流,于1897年10月正式转向金本位,导致白银价格在日本继续下行,所以赔偿白银,对日本政府来说,相当划算。”
“北边是不是有点傻,为什么要越来越不值钱的白银呢?黄金不好吗?”铁良插道。
“这得从两方面分析”张百熙说道:“1是日本现在没钱了,先是日俄战争,后是兵败奉天战场,直接打崩了财政,你要黄金?它没有啊。”张百熙摊手道:“2是北边超喜欢白银,甚至超过黄金。北边实际上是金银双本位,却没有金币流通,银圆是绝对的主导货币。我说的是银圆,不是白银,在北边白银早就不能当钱花了。国家建设债券的纸币,相当于银圆的1:1兑换券。”
“白银比黄金好吗?欧洲、美国,还有日本,哪一个是傻子,为什么他们都拥抱金本位,北边却死咬着金银双本位不放,实际上只流通银圆,相当于是银本位。”那桐也不理解了,他敲了敲脑壳:“戈辉是不是这里有问题?”
张百熙也摇头,然后说道:“我也向刘城行长问过类似的问题,他告诉我,白银才是真正的货币之王。他还说了一句十分玄乎的话……”张百熙轻捻颌下灰暗枯败的胡须,回忆道:“他说:本位货币的确立,必须要有穿透历史迷雾的见识,而不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利益问题。”
光绪轻轻摇头,苦笑道:“想不明白。”看了一眼铁良:“你也说说吧!”
“臣就是不甘心,为什么又是?为什么?”铁良皱眉道:“虽然这是好事儿,朝廷也有机会间接分到利益,但这极大的提高了北边在全大清老百姓心中的地位,长久下去,老百姓心中就只有北边,没有朝廷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唉——光绪叹息道:“朕又何尝不知,是朕不想吗?还是你们没做到?”光绪没有直接说朝廷军队无能,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。
铁良脸上火辣辣的,但朝廷军力不行,可不是今天不行,已经不行很多年了好吧!
“朕知道,这里也有朕的错,朕第一次亲政时,不懂这些,也受奸臣的蛊惑,首先,朕自己有错。”光绪自责道。
张百熙、那桐、铁良,同时跪伏在光绪脚下,齐声告罪:“让陛下蒙羞,臣等死罪。”
“朕,没有怪罪你们的意思,起来吧!”光绪直接说道:“朕想说,今天之前,代表过去,过去的,就不提了。从今往后,我们群臣一体,励精图治。他戈辉行,我们为什么不行?偌大个朝廷,不比区区北边强多了吗?我们有的,肯定远超他们。”
刚起来的张百熙、那桐、铁良,再次跪伏在光绪脚下,齐表忠心:“臣等,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”
“又跪,起来吧!朕,知道你们的忠心,朕用你们,也是因为你们的忠心。”光绪肯定道:“接下来,你们要用心研究北边,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,朝廷更有优势,像北边那样,用心发展,肯定比北边强,只要朝廷远远的超过北边,北边就永远属于朝廷。”
张百熙、那桐、铁良,齐声回应:“臣等遵旨。”
光绪抬眼看向不断向后移动的窗外风景,又道:“回去第一件事,在天津找块大小合适的地儿,先把实验田定下来。北边的方法成不成,实验一下不就知道了吗?”
张百熙、那桐、铁良,再次齐声领旨。
关于《清日朝阳条约》,五国见证者签字,相当顺利,五国领事也相当配合,第二天就完成了。
清日两国首脑的签字,需要时间,整个过程估计需要一个整月。但这已经不重要了,时间的问题,等待就可以了。
《清日朝阳条约》的详细文本在《特区日报》《报》《东北商报》上全文登载。再经过特区广播电台、京城广播电台、沪上广播电台、羊城广播电台、汉口广播电台的报道之后,整个特区,整个大清国震惊了。因为这是改变整个东北亚格局的条约,也是大清国第一次签署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条约,全民振奋,北方在全大清国百姓心中成了神一般的存在。
三天后,也就是5月31日,特区与英法两国达成了基本条约框架,漫长的扯皮终于要走到尽头了,双方在核心问题上,基本达成了共识,细节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。
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显然是受《清日朝阳条约》的影响,英法两国也不想无限期的谈下去,早点结束,或许对双方都好。
为此,特区代表与英法两国代表,共同发表了条约框架公告。《特区日报》《报》《东北商报》专门在当天特别加印了晚报,详细登载了条约框架,以及双方共同发表公告的细节。
特区广播电台,晚上八点整的《新闻联播》更是用了二十分钟详细报导了基本条约框架,以及公告细节。
在特区广播电台播新闻的时候,同一时间,京城广播电台、沪上广播电台、羊城广播电台、汉口广播电台,也在报道完全相同的内容。再一次轰动了整个大清朝,这是继《清日朝阳条约》之后,又一个天大的好消息,因为英法两国,是比日本还要强大的国家,再次强化了北方在全大清国百姓心中的神格。
喜欢。
第291章 清日朝阳条约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