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64章 新设备走出国门[2/2页]

4合院之成为武术宗师 大厦的老鲁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今早八点的实时记录。温度,60.0℃,纹丝不动。你们可以派人去查,去测,去拆。”
     对方对视一眼,终于点头:“下周,我们组织一次公开测试。你们要是真能做到,赫尔辛基三个核心医疗仓,优先招标。”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走出大楼时,雪又下了起来。王大陆搓着手:“这单要是拿下,咱们就算在欧洲扎了根。”
     “别高兴太早。”丁义珍呼出一口白气,“这只是第一站。莫斯科的冬天更狠,迪拜的沙暴能埋车,悉尼的环保法规能把人逼疯。咱们要的不是一单生意,是一张‘需求地图。”
     队伍继续北上,莫斯科的调研却碰了壁。当地冷链物流协会态度冷淡,会议室里坐着的全是国企背景的代表,话不多,眼神却带着审视。
     “你们的设备,通过GOST认证了吗?”有人问。
     “正在申请。”
     “那关税呢?增值税多少?本地服务团队有几个?”
     一连串问题像机关枪扫过来。李响记笔记的手都快抽筋。
     直到午餐时,一个年轻工程师私下找到丁义珍:“你们的技术……是真的?”
     “比真金还真。”丁义珍递过一支烟,“不信,我给你看数据。”
     那人摇头:“我不是不信技术。我是怕——上面不批。他们要的是‘可控的落后,不是‘突然的先进。”
     丁义珍眯起眼:“所以,好东西也得等‘时机?”
     “时机,就是权力的影子。”那人苦笑,“你们从中国来,应该懂。”
     丁义珍没接话,只是把烟收了回去。
     第三站迪拜,画风突变。这里的商人穿着白袍,嘴里说着流利英语,眼神像鹰。他们不问认证,不谈政策,只问一件事:**“能扛多少度高温?能防沙吗?能24小时不停机吗?”**
     丁义珍直接带他们看了设备在模拟沙暴环境下的运行视频。压缩机在能见度为零的黄沙中持续运转,内部温度稳定如初。
     “我要十台。”一个迪拜物流巨头当场拍板,“先试用三个月。要是行,明年我整个中东网络都换你们的。”
     “条件?”丁义珍问。
     “你们得在迪拜设服务点,配两个常驻工程师。”
     “可以。”丁义珍伸出手,“但设备运来前,我要你们签一份‘极端环境数据共享协议。你们遇到的问题,我们解决;我们拿到的数据,你们也能用。双赢。”
     对方愣了两秒,大笑:“你不是做生意,是搞科研!”
     “科研,才是最好的生意。”丁义珍也笑了。
     最后一站悉尼,他们意外撞进一个新赛道。在本地户外展上,丁义珍注意到一家澳洲公司展台前排着长队——他们在卖一种超轻保温帐篷,号称能在零下三十度撑三天。
     “价格多少?”他问。
     “四千澳刀一顶。”
     “太贵了。”旁边一个背包客嘟囔,“普通人根本用不起。”
     丁义珍蹲下身,摸了摸帐篷材料。高启强凑过来:“这工艺,咱们的纳米涂层能做,成本压一半。”
     “不止帐篷。”丁义珍站起身,环顾四周,“睡袋、登山包、应急食品箱……全要保温。咱们的冷链技术,能不能微型化?”
     王大陆眼睛一亮:“你是说,把‘极寒鲜的冷控模块,做成便携式?”
     “对。”丁义珍盯着展台上那个标价四千的帐篷,“让户外人不再因为冷死在半山腰——这生意,比运海鲜更有意义。”
     回程飞机上,六人挤在经济舱后排,行李架上堆满了各地带回的样品、数据盘和手写笔记。丁义珍靠窗,手里翻着一本澳洲户外杂志。
     高启强凑过来:“真要做户外装备?”
     “先不做。”丁义珍合上杂志,“先画图。咱们带回了十七个潜在市场,二十三个具体需求,五条政策红线。回去后,拉出一张‘机会热力图——哪儿最热,就先烧哪儿。”
     王大陆从包里掏出一张手绘草图:“我在迪拜画的。把冷链压缩机微型化,加上太阳能充电,做成‘移动冷舱,能当急救箱、能运疫苗、能给探险队供冷。”
     丁义珍接过来看了看,笑了:“这玩意儿,叫‘赤道冰匣怎么样?”
     “土。”李响抢话,“叫‘极光舱。”
     “俗。”高启强摇头,“叫‘寒武纪。”
     丁义珍没说话,只是在草图背面写下三个字:**破壁者**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64章 新设备走出国门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