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不是在空调房里算出来的,是跟现实死磕出来的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他掏出手机,翻出通讯录,拨通一个号码。
“喂,老陈?我是丁义珍。嗯,还好。你那边……中科院自动化所最近有没有做极端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项目?对,就是抗干扰、高稳定性的。有没有年轻团队在做?……有?那太好了。我这边有个实际问题,想请他们看看。”
挂了电话,他看向李工:“三天内,我会请几位专家来实地调研。你们先把所有原始数据整理好,包括每一次失败的完整记录,一根线、一个焊点都不能漏。”
李工点头如捣蒜:“明白!我们马上整理!”
高启强却拉住他:“哥,你认识中科院的人?”
“汉东大学时一次聚会认识的师兄。”丁义珍淡淡道,“人家毕业十年了,成了国家重点项目带头人,我还在镇上修路通网。”
高启强笑了:“那你现在找他,不怕他笑话你?”
“笑话我?”丁义珍也笑了,“他当年借我三百块钱交论文打印费,到现在还没还。我找他是给他送课题来的——咱们这问题,搞不好能发篇SCI。”
车间里紧绷的气氛终于松了一丝。
丁义珍走到窗边,望着外头刚冒头的太阳。产业园的旗杆上,青山集团的旗帜缓缓升起。
他知道,技术难题从来不是拦路虎,而是分水岭——跨过去,是新天地;跨不过,就只能在原地打转。
他掏出笔记本,写下一行字:**“真正的创新,不是从0到1,是从99到100。”**
然后拨通另一个电话:“喂,周叔?帮我查一下,国内做高稳定性嵌入式系统的顶尖团队还有哪些?对,不限于中科院,高校、军工院所都行。我要最硬的脑瓜子,最野的思路。”
电话那头周长利笑骂:“你小子,一开口就是要尖货。上次帮你调外汇额度,这次又要挖人?你爹知道你这么能折腾吗?”
“他知道。”丁义珍看着窗外忙碌的身影,“所以他才说——‘能力越大,麻烦越多。”
下午三点,研发团队交上了全部数据包。丁义珍一页页翻看,突然发现一个细节:第二次失败前,车间空调曾自动启停一次,时间恰好与电压波动重合。
他猛地合上文件,抓起外套就往外走。
“去哪?”高启强问。
“配电房。”丁义珍脚步飞快,“咱们一直盯着大电网,却忘了身边的小雷。”
配电房里,电工老赵正蹲在控制柜前检查线路。丁义珍指着一台老旧的空调专线继电器:“这玩意儿什么时候换的?”
“五年了,一直好好的。”
“好好的?”丁义珍冷笑,“它每次启动,都会给主控系统带来电磁干扰。你们的屏蔽做得再好,也防不住这种‘内鬼。”
老赵一拍脑门:“哎哟!我咋忘了这茬!这空调是老型号,启动电流大,确实容易扰动线路!”
“换了它。”丁义珍下令,“换成变频静音的,专线独立供电。另外,主控板加装磁环滤波器,电源模块加稳压隔离——今晚必须改完。”
高启强瞪大眼:“就这么简单?”
“技术哪有真正复杂的。”丁义珍靠在墙边,喘了口气,“难的是,谁能想到问题出在一台空调上。”
夜幕降临,改造完成。第一次通电测试,恒温箱显示屏上的数字稳稳停在60.0℃,持续一小时纹丝不动。
李工激动得声音发抖:“成了!真成了!”
丁义珍却没笑。他盯着那串数字,低声说:“这才第一步。真正的考验,是连续运行七天七夜。”
他掏出手机,再次拨通中科院那位师兄的号码:“老陈,我改主意了。专家不用来了。但我们得合作——我提供真实场景数据,你们做理论建模。咱们一起,把这套系统做到‘永不崩溃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两秒,传来一声笑:“你还是老样子,一动手就不满足于解决问题,非得重新定义问题。”
丁义珍望着窗外渐亮的路灯,轻声道:“因为问题背后,才有未来。”
他刚挂电话,手机又响。是钟小艾。
“听说你今天发威了,把北港机械厂的技术科全镇住了?”她声音带着笑。
“没那么神。”他说,“我只是记得我爸说过——‘高手过招,赢在细节。”
“那你现在是高手了?”
“不敢说。”丁义珍望向研发车间里那台静静运行的恒温箱,“但我正在,往高手的路上走。”
他正要说什么,忽然听见车间传来一声短促的警报。
丁义珍猛地转身,冲向门口。
警报声只响了一秒就停了,但显示屏上的温度曲线,开始微微颤动。
喜欢。
第62章 新设备卡壳了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