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路。”
会议继续推进,四大工厂布局逐一敲定:罐头厂利用原食品厂厂房,面包厂改建废弃粮仓,酒厂选址老酒坊旧址,而羽绒服厂——
“就定在老纺织厂东区。”高启强翻开笔记本,指着一页手绘草图,“场地大,水电齐全,关键是——便宜。那片地已经闲置八年,连杂草都长成林了。”
王大陆皱眉:“可那地皮……不是有工人安置遗留问题吗?”
“正因为有,才得用。”高启强语气沉下来,“咱们建厂,第一招就得解决就业。不然,凭什么让老百姓信你能成?”
丁义珍默默记下:**东区厂房,优先招工**。
十点整,小型招商会开始。八位本地企业主围坐在会议室长桌旁,有人抽烟,有人翻材料,脸上写满将信将疑。
丁义珍站起身,没拿讲稿,直接把甫光提供的北极驻点物资清单复印件投影到墙上。“各位,这不是生意经,是救命单。”他指着其中一条,“去年冬天,楚科奇补给站断粮十七天,靠空投罐头撑过来。他们缺的不是钱,是路。”
底下有人嘀咕:“可咱们的面包,真能卖到北极去?”
高启强接过话:“一船货3000吨,运费摊到每罐不到两毛。如果按当地售价三倍回款,半年回本,一年盈利。我敢说,这比你存银行强十倍。”
一位老粮油厂老板眯着眼问:“要是船冻在冰里,货退不回来,算谁的?”
会议室一静。
高启强站直了,声音不大,但字字清楚:“算我的。”
掌声响起,热烈而持久。
丁义珍没鼓掌,他在本子上写下:**运输风险兜底条款,需单独签署协议**。
最后议程,确立青山集团组织架构。董事会五人:丁义珍、王大陆、高启强、周长利派来的代表、企业主推选一名。监事会由镇纪委委员和两名职工代表组成。高启强任董事长,牵头筹建办,一周内提交四大工厂建厂方案。
散会前,众人陆续离开。高启强走到丁义珍身边,压低声音:“建工集团那边,有人放话要查我挪用公产。”
丁义珍看着他,没意外,只说了一句:“记住,咱们每一步,都得经得起查。”
高启强点头,转身走了。
丁义珍站在会议室门口,手里捏着那张油渍斑斑的A4纸。窗外阳光终于刺破云层,照在“青山集团筹备组”那块刚挂上的木牌子上,漆还没干透,字迹微微反光。
他正要转身,手机震了一下。
是钟小艾发来的消息:“爸说,甫光叔的船队,去年冬天穿过北冰洋,没靠破冰船。”
丁义珍盯着屏幕,手指悬在键盘上,迟迟没回。
办公室外,王大陆正和李响争论冷链专线的预算,声音越来越大。
他把手机倒扣在桌上,拿起笔,在组织结构图最顶端,用力写下四个字:**青山集团**。
喜欢。
第50章 成立青山集团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