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下您这糖桂花的做法可以吗?”苏晓妈妈一脸恳切地问道。
糖桂花师傅有些诧异,但还是微笑着点了点头,“当然可以啦,这是我们家传的手艺呢。”
苏晓妈妈连忙拿出纸笔,准备记录下来。糖桂花师傅一边说,一边慢慢地写着:“首先呢,要选用当年的新桂花,然后加入适量的绵白糖,腌制三个月左右。在密封的时候,记得放一片柠檬哦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苏晓妈妈认真地听着,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,糖桂花师傅都一一耐心解答。最后,苏晓妈妈把写好的纸条递给了糖桂花师傅,“太感谢您了!这就像信任一样,得慢慢养啊。”
糖桂花师傅笑着接过纸条,“是啊,这糖桂花也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呢。”
思雨在一旁看着这一幕,心中不禁有些感动。她走过去,将纸条小心翼翼地夹进了自己的故事集里。
当她翻开故事集时,却意外地发现里面多了一张新照片。照片上,是便利店老板拍的老周和小周。老周和小周正蹲在门口修钢琴,老周的背影有些佝偻,而小周的背影则显得挺拔。尽管他们的年龄和姿势不同,但都透露出一股认真劲儿。
照片下方还有一行配文:“老街的传承,比流量靠谱。”
思雨看着这张照片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她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,更是一种对老街文化的传承和坚持。
.入秋后的第一个周末,“拾光”搞了场“桂花音乐会”。阿志和小周合作了首《桂花落》,社区合唱团的阿姨们唱了改编版的《茉莉花》,连老陈都抱着手风琴来了,拉了段他年轻时听的老歌。思雨在吧台后忙得团团转,阿琳却突然拽着她往外跑:“你快看!”
店门口的青石板路上,摆着十几张小马扎。穿校服的学生、拎着菜篮的老街坊、举着相机的游客,挤在一起听音乐,手里都捧着块桂花糕。河北来的那位母亲带着孩子,正给大家分自家做的山楂糖;消防员们刚换班,端着保温杯站在后排,偶尔跟着哼两句。
“王主任说,要把这里改成‘老街文化驿站。”阿琳指着墙上刚挂的牌子,眼里闪着光,“以后我们可以搞读书会、手作课,还能帮民谣歌手卖专辑。”她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信封,“这是文旅局给的补贴,说让我们修修地下室,改成录音棚。”
思雨摸着信封上的烫金字体,突然想起暴雨那天,自己蹲在地下室舀水的样子。那时只想着“别淹了咖啡豆”,从没想过有一天,这里会传出歌声。
音乐会散场时,苏晓把合唱节的奖杯留在了故事集里。“老师说,这个奖该给‘拾光。”小姑娘踮着脚,把奖杯摆得端端正正,“因为没有你们,就没有这首歌。”
思雨望着满墙的故事——有河北母亲的复查单,有苏晓的奖杯,有消防员的小熊挂件,还有那个网红留下的桂花糕纸。这些碎片拼在一起,像幅温暖的画,画里的每个人都在说:信任不是一句空话,是你帮我搬过沙袋,我为你唱过歌,是暴雨里递出的热茶,是晴天里分享的桂花糖。
打烊后,思雨在黑板上添了行新字:“桂花会落,歌声不落;人会离开,信任常在。”她转头看见老周和小周在收拾乐器,阿琳在给预约系统输新活动,阿志则蹲在故事集前,往里面塞了张刚写的歌词——《拾光里的桂花》。
窗外的桂花又落了些,飘在“拾光”的灯牌上,像撒了层碎金。思雨想起老周说的“生活就像调酒”,突然觉得,他们调出的这杯酒,有暴雨的清冽,有桂花的甜香,更有信任的回甘——喝的时候或许没察觉,回味时却暖到心底。
“下周要不要搞个烘焙课?”阿琳突然凑过来,手里晃着苏晓妈妈给的糖桂花方子,“教大家做桂花糕,就用咱们门口那棵树的花。”
思雨望着门口飘落的桂花,笑着点头。远处传来市政洒水车的声音,混着老街坊的谈笑声,像首温柔的背景音。她知道,“拾光”的故事还会继续——或许会有新的误会,新的麻烦,但只要灯还亮着,桂花糕还热着,总有人愿意相信:这里有歌声,有温暖,有比流量更长久的东西。
就像此刻,预约系统的提示铃又响了。是个新号码,备注写着“从连云港东海来的,听说这里的桂花糕能暖人心”。思雨望着屏幕笑了笑,起身往吧台走去——要准备的桂花还在罐子里腌着,要等的人,正在来的路上。...
喜欢。
第184章 灯还亮着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