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,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了各地的度量衡差异:
     34;孙儿建议,先从度量开始,制定一套全国统一的标准,再逐步推广到重量和容量。34;
     34;所以孙儿提议——34;朱雄英抽出另一张图纸,上面画着十等分的刻度线,34;以39;米39;为基本单位,分厘米、毫米。34;
     他手指顺着刻度滑动,34;这样工匠用起来一目了然,再不会出现偏差。34;
     朱元璋吐出梨核,眯眼打量图纸:
     34;说仔细些。34;
     34;比如这样。34;朱雄英变戏法似的摸出个铜制圆规,在纸上画了个标准的十厘米线段,34;一厘米等于十毫米,一米等于一百厘米。34;
     34;盖房子时说39;三米六39;,全大明都知道是这么长——34;他又画了条更长的线。
     秦逵突然拍案:34;妙啊!去年修黄河大堤,河南段用豫尺,山东段用鲁尺,接茬处差出两寸多!34;
     朱标若有所思:34;那重量呢?34;
     34;克、斤、公斤、吨。34;朱雄英迅速翻到下一页,上面画着天平图案,34;一斤定五百克,一石就是六十公斤,农户卖粮再不会被大斗小斗坑骗。34;
     朱标若有所思地摩挲着案几上的茶盏:34;这39;克39;究竟有多重?总得有个实在的比照。34;
     朱雄英闻言,立即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,打开后现出一套精致的铜制砝码,是刚从系统商城中兑换的:
     34;爷爷,父亲请看,现行库平一两约37克,计算起来多有不便。34;
     34;我建议改为十进制,一两定五十克,一斤十两即五百克。34;
     秦逵拿起一个34;一两34;新砝码掂了掂:
     34;确实比旧制规整许多,不过民间惯用十六两制...34;
     34;市井交易不妨沿用老秤,一面刻新制十两刻度,一面留旧制十六两星花,过渡期商贩可自行选择。34;
     朱元璋突然把手中的镇纸往案上一放:34;这玩意儿多重?34;
     朱雄英接过镇纸,放在随身携带的铜秤上:
     34;回爷爷,正好新制四两,合二百克。34;
     又补充道:34;一石粮定为六十公斤,这样百姓换算也方便。34;
     朱标若有所思:
     34;那精细活计如何处置?34;
     34;工部需要研制新式天平。34;朱雄英指向图纸一角,34;采用游标刻度,可精确到半克。主要用于火炮配药、太医署配药等要紧处。34;
     秦逵突然想起什么:34;那建筑用料的计算...34;
     34;这正是关键!34;朱雄英眼睛一亮,34;营造尺定为一米,分十寸。这样计算梁柱承重时,直接套用公式即可。34;说着在纸上列出算式:34;比如一根三尺见方的梁木,承重就是...1500公斤。34;
     朱元璋眯起眼睛:34;咱记得你上次说的那个...蒸汽机?34;
     34;皇爷爷明鉴!34;朱雄英兴奋道,34;活塞压力计算正需要精确到克,新学推行后,格物科的研发能快上三成!34;
     朱标起身道:
     34;那就先在工部和将作监试行,秦爱卿,年后把新砝码的样版呈上来。34;
    喜欢。
  

第267章 度量衡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