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稷的方案很快获得了上级批准。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,基地周边的沙漠上,工程机械日夜轰鸣,施工队按照规划铺设滴灌管道、架设防风网、划分试验区块。
清晨,戈壁滩上的风沙还未完全停歇,方稷已经站在临时搭建的工程指挥部前,手里攥着一张规划图。远处,几台重型机械已经就位,发动机的轰鸣声在空旷的沙漠中格外清晰。
试验田的选址至关重要。方稷带着团队反复勘察,最终确定了一片相对平坦、地下水位适中的区域。地质勘探组先用探地雷达扫描,确认沙层厚度和底层结构,确保不会出现严重渗漏。
34;这里沙层太松,需要先固化表层。34;孙组长抓起一把沙土,任由细沙从指缝滑落,34;否则滴灌的水还没被吸收就全渗下去了。34;
工程队随即进场,驾驶着压路机和振动碾压机,一遍遍压实沙地。同时,土壤改良组开始喷洒自主研发的生物固化剂,这是一种从耐旱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粘合剂,能将松散的沙粒结成稳定的团粒结构,减少水分流失。
沙漠的风沙是作物生长的最大威胁之一。方稷借鉴了当地牧民的传统智慧,结合现代技术,设计了一套多层次的防风系统:
1.外围沙障:在试验田外围200米处,将成捆的麦草插入沙中,形成高约1米的草方格沙障。这种古老的固沙方法能有效降低风速,拦截流动沙粒。
2.防风林带:在草方格内侧,栽种耐旱灌木(如沙柳、梭梭),形成生物屏障。这些植物的根系能进一步固定沙土,未来还能为农田提供部分有机质。
3.可移动防风网:田埂边竖起2米高的高分子材料防风网,网眼密度经过精确计算,既能削弱风速,又不会因阻力过大而倒塌。
1000亩示范田被划分为三个区块,采用不同管理模式:
A区:纯天然条件,仅靠小麦自身抗性和滴灌系统,不施加任何肥料或土壤改良剂。
B区:添加有机质(秸秆、腐殖土)和固沙菌剂,模拟轻度人工干预。
C区:全面优化方案,结合滴灌、微生物群落和防风措施。
每个区块都安装了微型气象站和生长监测摄像头,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,也会人工记录,此次经费的充足,也让方稷体验了一会什么叫绰绰有余的富裕仗。
方稷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工地,亲自监督每一处细节。他注意到,随着工程推进,越来越多的当地牧民骑着摩托车远远观望,眼神中混合着好奇和期待。
34;他们想知道我们在做什么。34;艾尔肯解释道,34;在这片土地上,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大的动静了。3
第278章 试验田建设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