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>     这些其貌不扬的灌木在贫瘠的黄土上扎下根来,枝条上已经结满了细小的豆荚。方稷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当年,那时他刚从非洲援助回来,被指派到这边来算是下放,但是没想到也是在这里升职做了方副司。
     34;长得比想象中好。34;方稷喃喃自语,手指轻轻描摹着车窗上的倒影,34;看来耐寒性没问题...34;
     铁柱好奇地问:34;这柠条真能挡得住风?还能当饲料?34;
     34;肯定啊,地上的沙基本上就吹不走多少了,不仅能当饲料,还能固氮肥田。34;方稷翻开笔记本,指着上面的数据,34;你看,种过柠条的地,三年后种小麦增产两成以上。34;
     夜幕降临时,列车停靠在兰州站。站台上飘着牛肉面的香气,几个戴白帽的回族老人正在叫卖烤土豆。方稷和铁柱转乘去皋兰县的小火车,车厢里挤满了带着鸡鸭和麻袋的农民。
     34;这次招聘,皋兰县要建个长期工作站。34;方稷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说,34;将来这里就是我们在甘肃的重要基地。34;
     铁柱点点头,突然想起什么:34;方老师,我听说皋兰那边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?34;
     34;年平均降水量163.1毫米。34;方稷的声音里带着忧虑,34;降水稀少,蒸发量大,地表水贫乏。34;
     小火车34;哐当哐当34;地行驶在夜色中,车厢里的煤油灯随着颠簸摇晃,在方稷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。
     铁柱看见老师的眉头又皱了起来,知道他又在操心旱区的水资源问题。
     第二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车窗时,皋兰县的轮廓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。县城被黄土山丘环抱着,远处的山梁上,依稀可见一片片灰绿色的柠条林。
     34;到了。34;方稷拎起行李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34;这次我们一定要把工作站建起来。34;
     站台上,几个当地干部已经等候多时。他们身后,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,和那些顽强生长的柠条林,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样,在艰难中扎根,在贫瘠中生长。
     皋兰火车站的站台比想象中还要简陋,黄土夯实的月台上,几个戴白帽的回族老汉正蹲着抽旱烟。铁柱刚把行李拖下车厢,就看见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快步走来,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,胸前别着的党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     34;方专家!可把您盼来了!34;汉子一把抓住方稷的手,掌心粗粝得像砂纸,34;我是皋兰县大湾村的支书马德海,这几天可把我们急坏了!34;
     方稷还没开口,马支书就朝身后招了招手。
     三个年轻人小跑着过来,都是二十出头的模样,晒得黝黑的脸上带着腼腆的笑。最瘦高的那个鼻梁上架着副用胶布缠着的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。
     34;这是咱农技站的小赵、小王和小李。34;马支书挨个介绍,34;您没来这几天,这三个娃一天往县里跑三趟,生怕招聘有变动。34;他拍了拍眼镜小伙的肩膀,34;小赵连对象相亲都推了,就蹲在政府办公室等消息。34;
     小赵的耳根一下子红了,结结巴巴地解释:34;不、不是...我是想着...想着...34;
    喜欢。
  

第175章 甘肃皋兰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