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?34;
     34;可靠!彭师兄核对了三年的记录,干旱年份这个现象更明显!34;
     34;好,好!34;方稷眼睛发亮,34;我这就让铁柱加测清晨时段数据。你们继续实验室验证!34;
     回到试验田,方稷立刻调整了观测方案。张铁柱听完解释,黝黑的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:34;怪不得老乡们总说39;早浇三分,晚浇一寸39;!34;
     正午的太阳晒得人头晕,两人却干劲十足。方稷教张铁柱使用新带来的压力室,测量叶片水势;张铁柱则分享了他从老农那里学来的土办法,用不同颜色的布条标记麦株长势。
     34;方老师,您看这个。34;张铁柱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,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曲线,34;我按您教的,把株高、穗数与降雨量画在一起,好像真有规律...34;
     方稷接过本子,眼前浮现出实验室里那些精密仪器绘制的图表。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方式,却指向同一个真相,小麦在干旱环境下的生存智慧。
     那晚,方稷留宿在淅川县。月光如水,他和张铁柱坐在打谷场上,面前摊开着实验记录和农户反馈表。
     34;铁柱啊,34;方稷突然问,34;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研究抗旱机理吗?34;
     张铁柱挠挠头:34;为了...培育更好的品种?34;
     34;不止。34;方稷指向远处黑黝黝的麦田,34;你看那些麦子,它们能在干旱中活下来,靠的是亿万年的进化智慧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读懂这种智慧,把它变成农民口袋里的粮食。34;
     34;像这个清晨吸水的发现,如果能应用到育种中,或许能让小麦利用率提高几个百分点。别小看这几个点,放到全国就是亿斤粮食。34;
     张铁柱若有所思:34;所以方老师才坚持每月都下乡...实验室的数据要和地里的表现对上才行。34;
     方稷拍拍年轻人的肩膀,34;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,成果要长在农民田里头。34;
     回到研究所已是三天后。方稷刚推开实验室的门,就被韩月华和彭立新一左一右拉住。
     34;方老师!快看这个!34;韩月华激动得语无伦次,指着显微镜,34;我们做了连续72小时观测,发现气孔在黎明前会短暂开放!34;
     彭立新补充道:34;正好对应铁柱那边测到的吸水高峰。我们怀疑这是小麦在干旱环境下的适应性策略,利用晨露补充水分!34;
     方稷凑到显微镜前,看到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,那个规律的波峰像一道曙光。他的手微微发抖:34;这可能是...改写抗旱理论的关键发现。34;
     实验室突然安静下来,三人相视而笑。窗外,秋风吹动试验田里的麦浪,沙沙作响,仿佛在回应这个可能改变无数农民命运的时刻。
     34;扩大试验范围。34;方稷当即决定,34;彭立新负责生理指标,韩月华继续细胞观察,我明天再去淅川县,和铁柱一起做田间验证。34;
     他拿起电话,又放下,转身对两位年轻人说:34;今晚都好好休息。接下来,我们有的忙了。34;
    喜欢。
  

第148章 南阳淅川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