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田怎么长势这么好?34;
     扎西笑了:34;那是老桑吉的地,他坚持用最老的‘紫青稞种子,还往地里埋鱼骨和羊粪,村里人都笑他顽固。34;
     方稷眼睛一亮:34;能带我去见见他吗?34;
     老桑吉的屋子是传统的藏式石楼,院子里晒满了青稞穗。老人七十多岁,脸上的皱纹像干涸的河床,但眼睛依然明亮。
     34;科学?34;他听完方稷的来意,咧嘴笑了,露出几颗金牙,34;我爷爷的爷爷就这么种,鱼骨肥地,羊粪暖土,紫青稞的根能扎到冻土层下面去。34;
     他带方稷去看他的34;宝贝34;——一陶罐陈年种子,颗粒小而黑亮,像淬炼过的铁砂。
     34;现在的种子娇气!34;老人抓了一把,任由种子从指缝流下,34;就像城里来的娃娃,看着壮实,吹点冷风就病倒。34;
     方稷小心地接过几粒,放在掌心观察。这些种子比现代品种小得多,但表皮厚实,胚芽饱满。
     最原始的,往往最顽强。
     在海拔4800米的定日县,方稷和当地农技站划出一块试验田。
     34;分三组。34;他指挥道,34;A组种现代高产青稞,B组种老桑吉的紫青稞,C组……34;他顿了顿,34;用‘北芒2号的耐寒基因和紫青稞杂交。34;
     第一晚,方稷就领教了高原的威力——头痛欲裂,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。他蜷缩在睡袋里,听着帐篷外呼啸的风声,想起吴鸿光笔记里的一句话: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34;作物的极限,就是人类的极限。34;
     方稷带着团队抵达时,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,而是一双双怀疑的眼睛。
     村里的老藏民多吉蹲在石墙边,嘴里叼着旱烟,眯眼打量着这群穿着冲锋衣、拿着仪器忙前忙后的科研人员,鼻子里哼了一声:
     34;又来了一群瞎折腾的。34;
     他的儿子扎西正在给牦牛喂草,闻言也笑了:34;阿爸,他们上次来的人种的那些青稞,连芽都没发全就被冻死了。34;
     多吉吐出一口烟,摇摇头:34;这地方,连牦牛都得挑地方吃草,他们能种出什么来?34;
     方稷蹲在试验田边,指尖拨开薄薄的土层。这里的土壤贫瘠,含氧量低,昼夜温差极大,白天阳光灼热,夜晚却能骤降至零下。更致命的是,紫外线强度远超平原地区,普通作物的幼苗根本扛不住这样的摧残。
     34;方博士,数据出来了。34;研究员小林皱着眉头递过检测报告,34;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东北黑土地的十分之一,而且……34;
     34;而且什么?34;
     34;PH值偏高,碱性太重,常规作物很难适应。34;
     方稷沉默地看着手中的土块,轻轻一捏就碎成了粉末。身后传来脚步声,他回头,看见一个裹着厚藏袍的老人走了过来——是多吉。
     老人蹲下身,抓了一把土,在手心里搓了搓,然后摇摇头,用生硬的汉语说:
     34;这里,长不出好庄稼。34;
     方稷没有反驳,只是问:34;您种了多少年青稞?34;
     多吉伸出粗糙的手指,比了个34;五34;:34;五十年。最好的年景,一亩地也就收两百斤。34;
     方稷点点头,轻声说:34;如果我们能让亩产翻一倍,您信吗?34;
     多吉笑了,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:34;年轻人,别说大话。这地方,连菩萨都懒得管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77章 西藏的邀请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