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199章 忙死了,别订[2/2页]

大唐财阀 只为了吃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事。”“你是怕我得罪世家吧,”小杜点头。没错,就是这样。您是世家子弟您不怕,但是我怕啊。老崔又笑了,这次笑的连喝茶的兴趣都没有了,笑的很大声。小杜都被他笑的迷茫了。有这么好笑嘛?您虽然是世家子,但是教育权不是世家死死攥在手里的东西吗?又过了一会,老崔咳嗦着停下笑声,两手撑着桌子一抖一抖的,脸上红光满面,他实在是被小杜给笑到了。摆摆手,让欲言又止的小杜闭嘴。“七月啊,你知道朝廷考核官员最主要的两点是哪两点吗?”小杜疯狂摇头。他感觉自己的三观可能要破碎。老崔眼神盯着小杜,死死的盯着,盯的小杜都不好意思,心里忍不住怀疑,这老东西是不是有什么不良嗜好。在小杜被他盯的低下头时,老崔开口:“朝廷考核官员重要的两点是地方税收和地方人才数量。”老崔眼中含笑,再次给自己倒杯茶,准备体验一下人间百味。小杜长大??嘴巴,卧槽卧槽卧槽。他真的被震惊到了。古代考核竟然还考核地方的人才数量。老崔不顾及小杜震惊,继续幽幽的道:“实际上无论有没有科举,一般有实力的官员,在一个地方站住脚跟后,都会开一些学堂,只不过需要向上面报备。”“这叫文华盛事。”老崔感叹道。“学堂开的越好,能就读的学生越多,代表地方民生越不错。”“如果这个学堂出了什么名仕,官员之类的,现在又加一个中举,对于这个地方的官员都是加分项。”老崔忍不住感慨。这是他们世家的布局。老牛逼了。小杜忍着脑袋里三观破碎的痛苦,强忍着道:“所以老师我刚才的担心就是一个笑话喽。”小杜觉得这一刻自己老难受了。本以为自己牛逼哄哄,随着前世的记忆一点一点恢复,自己会像奔腾的马车,直奔未来,结果万万没有想到,自己竟然是一个笑话。老崔摇摇头又点点头。“不是又是。”晒笑一声,第一次教学生,蛮有趣的。“说说你在这篇奏折中看到了什么?”“比如我的谋算,和朝廷对教育权下放的谋算。”老崔眯起眼睛,想看看小杜怎么回答,能否看出什么东西来。小杜开始仔细思索,这一刻,他真的需要仔细斟酌一下,这古人,实在牛逼。老崔也不急,最近没什么要处理的事情,也没什么要紧的事。至于民生,那不是因为他一人就能改变的。所以他时间有的是。老崔搅拌茶汤,一小会品一杯,就那样,静静的等待小杜的回答。小杜脑海中疯狂思索奏折所代表的含义,想知道老崔的谋算。他觉得这是考验,老崔对他的试探。时间一点一滴过去,中间老崔品了几十次茶,管家进来看了一次。终于,小杜抬起头,勉强一笑,开口道:“安稳人心,这就是您的谋划。”老崔眯起的眼睛张开,脸上浮现一抹震惊。“说说。”老崔再次眯起眼睛。有意思。竟然被看了出来。小杜终究还是喝了人生百味茶。一口茶进嘴,各种味道涌现而出。酸甜苦辣咸纷纷在舌尖爆炸,其中还有羊油的味道。咽下去就一个感受,提神醒脑。莫名的,小杜脑海里想起一句话,一杯提神醒脑,二杯长生不老。各种味道在舌尖大爆炸后,小杜的精神也被刺激的达到了巅峰。通俗点说就是瞬间就不困了。老崔看小杜一杯茶下去,瞬间精神的状态,很是满意,摸摸自己的胡子。果然,自己的煮茶技术依然牛逼。“老师,从我身上可以看出,像我们这种普通的农民家庭,对于知识的热爱是疯狂的。”“在我们眼中,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。”“只有读书,才能成为人上人,”小杜缓缓而道。他爹为了让他能读书,能搭上崔县令的这条线,一开始可是做好了倾家荡产,做好了得罪长安县所有大佬的准备。那时候,小杜真正体会到了一个老父亲的决心。那是一个老父亲对孩子的爱。“所以学堂批准下来,建设成功,那么对于地方百姓来说,只要他们有钱,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去学,这是一种希望。”“而希望是安抚民心,是收拢民心的最佳手段。”小杜把自己对于老崔提议建设学堂的谋划说出。老崔心情不错。可以,很好,很棒。“那么学堂建设中朝廷又能谋划到什么?”老崔还想再看看,不知道小杜能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。这个时代,只有看到的越多,才能得到越多的东西。小杜继续开口:“纸贵,墨贵,笔贵。”“一块石墨,一支笔,一踏纸,一卷书,就可要了普通百姓一家人的命,”“而能让自己儿子上学,注定了这家百姓不会太贫穷。”“朝廷看学堂的人数,就可了解一部分当地的民生。”“而朝廷的下一代还是看孩子的,所以朝廷只需要看学堂中孩子的水平,就可以了解一部分官员对此事的认真态度。”“再就是学堂批准下,也可以收割百姓的民心。”小杜把自己的想法都讲出来。老崔有点震惊,但更多的是满意。“很好,很不错,你看的很透彻。”老崔觉得自己捡到宝了,小杜绝对是有思想的那个人。思想很重要。接下来的时间,一直到袁天罡给的天下大旱真正到来的时间内,小杜一直跟在老崔身边学习。学习老崔处理政务的方式,学习老崔的接人待物,学习老崔怎么处理民间的各种事宜。然后就是抽空学习了一下诗书礼易春秋。老崔很实在,以实践为主,以书本为辅。这让小杜想到了研究生的生活。老崔也向小杜展示了什么叫做合格的官员。带着麾下的小吏,配合袁天罡的徒弟,也是大唐负责观察天文水文的官员,在长安县内跑了三十多天,从认识那天一直跑到大旱来临,才结束。大旱来临,百姓惶恐,小杜又跟着老崔去处理百姓惶恐的事宜。站在田亩之间,看着干裂的土地干涸的河道,一排排的庄稼倒在地里。颗粒无收或许很过分,但是十亩地能收一亩地就不错了。“虽然早有预料,但也是触目惊心。”老崔低吼道。袁天罡的弟子,穿着一身官服的青年道士,面无表情的在记录干旱的情况。“靠天吃饭终究不行,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改造自然改造土地,必须得靠自己才行。”看着田地中间,那些哭泣的百姓,小杜仿佛被触碰到了什么。“怎么活?”“这可怎么活啊。”“土地干旱,颗粒无收,啊。”刺耳的声音在耳边不停响起,小杜内心中充满了悲哀。这就是古代人民吗?面对天灾束手无策,只能等待救援。“七月,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。”老崔开口。此时的老崔内心中充满庆幸。一名又一名小吏在来回奔跑。“县令,刘家村土地一万五千亩,收成仅有五百。”“县令?第2章?李家庄靠近水井,稍好,收成三千亩。”“县令,崔家村收成仅有三百亩。”一个又一个不好的消息疯狂涌来。纵然早就知道现在府库内有储备粮的小吏们都心惊肉跳。一眼望去,数万亩土地干裂,收成以肉眼可见的状态在呈现出来。和崔县令早有交易的各村村正,也是当初把自己家粮捐献出来的人,此时他们正在安抚各村的百姓。拿着从府库重新领出来的粮食,挨家挨户发下去,告诉他们,这是种粮,省着点吃。“必须得给百姓希望。”老崔喃喃一声,向着远处离开。小杜挠挠头。和自己老爹蹲在一起。“咋样,最近有没有学到什么知识。”“诗书礼易春秋给我背一段听听。”杜苗蹲在田拢上,看着一些壮年在安慰老人和妻子,斜眼瞅着自己的儿子。小杜嗤笑一声。“老爹,你怕是有毒吧。”杜苗懵了,啥叫有毒?我怎么可能有毒,我又不是蝎子蛇这类玩意。话说,蛇肉挺好吃的。小杜完全不知道杜苗在想啥。“老爹,县令大人最近一直再带着我处理长安县的政务,然后就是到处实践学习,诗书礼易春秋这些玩意都是我自己在看。”小杜感受到了深深的差距。人家崔县令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理论为辅,实践为主,传承经验,开创未来。杜苗认知中的学习还是看书,看各种古书,有名的书。小杜在老崔的书房看过,里面最多的书籍是一些无名的,比如崔家某某先祖写的。上面干货满满,都是崔家先祖遇见的情况和当时的解决方法,以及事后的总结。相反,诗书礼易春秋这些书籍就放的随意了。差距非常明显。明显到特别大。小杜觉得自己和老爹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,他决定自己去溜达溜达。自己的县令老师突然间有大事去忙,他可以放会假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199章 忙死了,别订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