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93章 决战(上)·终章[1/2页]

大明王朝1424:夺舍明仁宗 荻雪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  洪熙十二年十一月的塞北,大雪如棉絮般漫天纷飞,连下数日不停。天地间白茫茫一片,阴山的轮廓被积雪覆盖得模糊不清,驿道上的泥泞冻成了冰碴,深可没马腹,车轮碾过便陷在里面,再难挪动分毫。朱瞻基站在营帐门口,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肩头,瞬间融化成水,顺着甲胄的缝隙渗进去,带来刺骨的寒意。他手里捏着一份军报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——一个运粮千户率五百人押送三百车粮食,跋涉月余抵至前线,最终只剩下二十五车,其余的不是陷在雪泥里被弃,就是被饥寒交迫的士卒偷偷分食,连拉车的牛马都饿死了大半。
     “殿下,该进帐了,雪太大。”亲卫的声音在风雪中打着颤。朱瞻基却没动,目光投向远处的伤兵营方向。那里传来隐隐的哭喊声,他知道,又有士兵在宰杀伤马。昨日巡查时,他亲眼见某营士兵架起铁锅,锅里煮着马肉,有人从马胃里掏出一堆树皮和枯草,突然抱着头大哭:“马犹如此!我们又能撑到几时?”那哭声像根针,扎得他心口发疼。明军的粮草早已告急,伤兵们的草药耗尽,连最基本的口粮都开始掺雪水充饥,再这样下去,不等瓦剌人来攻,自己就要先垮了。
     北风呼啸着掠过帐篷,卷起地上的雪沫,打在帐布上发出“沙沙”的声响。朱瞻基转身进帐,帐内的将领们个个面色凝重,火盆里的炭火明明灭灭,映着他们布满血丝的眼睛。“不能再打下去了,必须休战。”朱瞻基的声音打破沉默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,“进入冬季,塞北只会天寒地冻,大雪封山,我们既无足够粮草,又缺御寒衣物,根本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击败瓦剌人。”
     将领们纷纷点头,连最主战的朱勇都垂下了头。他的铠甲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,此刻却没了往日的锐气:“殿下说的是,昨日火器营报来,三成燧发枪的机括都冻住了,工匠们用猪油擦拭,夜里竟引来野狗啃食枪托,连枪管都被啃出了豁口。”
     张辅拄着铁杖,重重顿了顿地面:“老臣附议。继续对峙下去,不过是两败俱伤。不如择日退兵,回师关内休整。等到明年开春,要么我们兵强马壮,一举击溃瓦剌;要么他们挨不过这个冬天,元气大伤,再无南下之力。”老将军的声音里带着疲惫,却透着清醒——他见过太多因寒冬而覆灭的军队,塞北的冬天,从来都是比刀枪更可怕的敌人。
     与此同时,阴山另一侧的瓦剌军营里,景象更是惨不忍睹。饥肠辘辘的士卒们在雪地里掘开冻土,挖出不知名的野草充饥,却接二连三地暴毙。尸体被拖到营外,肌肤青黑如炭,嘴角还残留着草汁,看得人不寒而栗。也先站在尸堆前,雪花落在他的貂裘上,却暖不了他冰冷的心。帐内,士兵们的弓箭被雨雪泡得发胀,弓弦受潮后射程减半,拉弓时稍一用力就会崩断;战马瘦得能数清肋条,啃着带雪的树皮,连嘶鸣都没了力气。
     “撤吧。”也先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,他望着帐外越来越密的大雪,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,“传我命令,最后的数万军队,按营寨为单位,分批退回漠北。等到冰雪消融,春暖花开,我们再……再来。”他说“再来”时,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不信的虚浮。
     命令传下去,瓦剌军营里没有欢呼,只有一片死寂。士兵们默默地收拾着仅有的行囊,有人抱着冻僵的同伴尸体,有人牵着瘸腿的战马,在漫天风雪中踏上北归的路。他们的脚印很快被大雪覆盖,仿佛从未在此处停留过。
     塞北的风雪依旧肆虐,明军与瓦剌的军营在大雪中渐渐拉开距离。朱瞻基站在高坡上,望着瓦剌人远去的方向,又看了看关内的方向,心里清楚,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战争,终于在寒冬的逼迫下,暂时画上了句号。但他也知道,这不是结束,只是暂停——等到明年冰雪消融,黄河解冻,阴山脚下,必将再次响起战马的嘶鸣与刀枪的碰撞。
     大雪越下越大,将战场的痕迹一一掩埋,却埋不住双方心中的执念。塞北的冬天,终究成了这场战争的暂时裁判,而春天的到来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     洪熙十二年冬,长城脚下的寒风卷着雪沫,打在明军的铠甲上簌簌作响。
     朱瞻基勒住马缰,望着身后缓缓撤退的队伍——出征时那支由2万淮军、10万京师三大营组成的12万精锐,如今只剩下6万士卒。沿途的驿站里,还留着各地驻防的兵符;阴山脚下的冻土中,埋着数不清的忠骨;后方的医帐里,躺着断肢残臂的伤兵。这场仗打了半年,像一把钝刀,慢慢磨去了大军的锋芒。
     中军大帐的角落里,几个老军官正用算筹清点人数。算筹碰撞的“噼啪”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,有个鬓角斑白的千总一边拨弄算筹,一边喃喃感慨:“这声响,像极了永乐十二年北征时,点验尸身的算盘声啊……”
     一句话说得帐内人人沉默,那年永乐大帝亲征漠北,也是大雪漫天,算筹声里藏着多少生死离别,如今竟在他们这代人手里重演。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几日前,瓦剌的使者裹着厚重的皮裘,在明军大营里磕磕绊绊地说着议和的条件;朱瞻基派出的官员则带着国书,在瓦剌残部面前宣读休战盟约。
     最终约定以黄河至阴山为界,各自罢兵——这道界线划在雪地里,像一道浅浅的伤痕,暂时隔开了厮杀,却隔不断彼此的戒备。
     退兵的路上,细雪霏霏。
     《明史·宣宗本纪》里那句“有风自漠北来,声如哀泣,三军皆感怆”,说的正是此时此刻。寒风卷着呜咽掠过队伍,士兵们缩着脖子赶路,呼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风雪里。有个年轻的火枪手,怀里揣着同乡的一节断骨,走着走着突然蹲在雪地里哭了——出发时他们约好一起回家吃娘做的饺子,如今只剩他一个人抱着骨灰坛。
     等到大军退

第93章 决战(上)·终章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