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  燕京,西山会议室。
     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这座隐秘的院落,红墙青瓦在松柏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。
     会议室门口,两名持枪警卫肃立,目光锐利如鹰。
     屋内,长条形会议桌两侧坐满了人,发改委主任、科技部部长、央行行长、国防科工委负责人……几乎整个大夏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决策者齐聚于此。
     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主座上的赵援朝,以及他身旁那个过分年轻的林默身上。
     “今天这个会,只谈实事。”赵援朝声音沉稳,手指轻叩桌面,“小林同志,你来讲。”
     林默站起身,没有拿稿子,直接走到悬挂的巨幅全国地图前。
     “诸位领导,我国经济目前有三大‘血栓。”他拿起教鞭,点在沿海区域:
     “第一,产业结构畸形——沿海代工繁荣,内地国企僵化。”
     教鞭划向东北:“锦城机床厂去年产能利用率仅42%,但国家仍每年补贴三千万。”再指向长三角,“同时,姑苏乡镇企业的缝纫机出口供不应求,却拿不到贷款。”
     科技部部长忍不住插话:“国企关系国计民生,怎能轻言放弃?”
     “不是放弃,是改造。”林默切换幻灯片,投影仪打出两组数据:
     “日本丰田汽车,人均产值是我国一汽的27倍;韩国三星电子,研发投入占营收的8%,而我国电子工业部下属企业平均不到1%。”
     会议室一片死寂。
     林默又调出外汇储备图表:
     “第二,金融体系脆弱,26亿美元外汇储备,既要买粮食,又要进口设备,还要还外债。”
     他敲了敲黑板:“更危险的是,我们的银行还在用‘统存统贷的苏联模式。粤东农民想贷款养鱼,得等京城批条子。”
     央行行长脸色铁青,却无法反驳。
     “解决办法有三。”林默竖起手指:
     “1、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,让外汇增值;
     2、允许粤州、东南试点民间钱庄,激活毛细血管;
     3、尽快推出股票交易所,让好企业直接融资。”
     发改委主任倒吸凉气:“股票?那不是资本主义……”
     “深圳已经有人在私下买卖‘股条了。”林默冷笑,“与其让黑市泛滥,不如国家规范。”
     最后,林默打开一份标着“绝密”的档案:
     “第三,科技体制僵化,中科院某研究所研发出光纤技术,却因‘不属于计划内项目,无法投产!”
     他猛地合上档案:“而同样技术,日本NTT已经量产。”
     科技部部长霍然起身:“这不可能!哪个研究所?”
     “江城邮电科学院,1983年。”林默平静道出,“负责人叫赵梓森。”
     满座哗然。
     这位“中国光纤之父”的遭遇,在座不少人都心知肚明。
     林默按下遥控器,投影切换成《三线突围战略》:
     1、东部沿海:设立经济特区,引入外资孵化高科技产业(半导体、生物医药)。
     2、中部地区:用股份制改造国企,组建汽车、装备制造集团。
     3、西部三线:军工厂转民用,发展航空航天、精密仪器。
     “具体到今年……”他翻开笔记本,“建议做五件事:成立国资委、放开物价双轨制、颁布《专利法》、引进十条彩电生产线、在浦东预留半导体产业用地。”
     会议室落针可闻。
     这些在后世看来平常的措施,在1985年不啻于惊雷!
     赵援朝缓缓起身,第一个鼓掌。
     紧接着,科技部部长、央行行长、国防科工委主任……满座高官全部起立,掌声如雷。
    &n

第72章 西山问策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