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334章 秋痢惊魂:岐仁堂的附子香[2/2页]

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张泓光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味药倒进去,继续煎。又过了半个小时,药熬好了,滤出来一小碗,浓浓的,像咖啡一样。
     刘桂英用小勺舀了一点,吹凉了,送到江德才嘴边。江德才迷迷糊糊地张开嘴,喝了下去,这次居然没吐。刘桂英心里一喜,又舀了一勺,慢慢喂给他。一小碗药,喂了快半个小时才喂完。
  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     喂完药,刘桂英守在床边,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伴。岐大夫也没走,坐在旁边的椅子上,闭目养神,偶尔睁开眼看看江德才的情况。
     过了大约一个时辰,奇迹发生了。
     江德才额头的冷汗慢慢止住了,不再像之前那样顺着脸颊淌。刘桂英试探着摸了摸他的手脚,虽然还是凉,但不像刚才那样冰得刺骨了,似乎有了一丝暖意。他的呼吸也平稳了些,不再像拉风箱似的那么急促。
     又过了一会儿,江德才哼唧了一声,慢慢睁开了眼睛,虽然眼神还有些迷糊,但总算清醒了些。“水……”他虚弱地说,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。
     刘桂英赶紧倒了点温水,用小勺喂给他。这次喝了几勺,也没吐。
     岐大夫这才站起身,走过去又给江德才把了脉。这次的脉象,虽然还是弱,但比之前有力了些,不再是那种飘忽欲绝的感觉,像是风中的残烛被护上了一层挡风的纸。
     “有救了。”岐大夫松了口气,对刘桂英说,“附子的力量已经起作用了,阳气开始慢慢恢复。等天亮了,再按这个方子煎一剂,还是像刚才那样喂。”
     他看了看窗外,夜色已经深了:“我先回去了,明天一早再过来看看。你们夜里多留意着点,要是他又开始大量出汗,或者手脚更凉了,赶紧去叫我。”
     刘桂英千恩万谢地送岐大夫出门,心里那块悬了几天的石头,总算落了地。她看着床上呼吸渐渐平稳的老伴,又闻着屋里那股厚重的药香,第一次觉得,这药味是这么让人安心。
     四、从冰到温的转机
     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岐大夫就来了。他还没进门,就听见刘桂英带着哭腔的声音:“太好了!他夜里没怎么拉了!也不吐了!”
     岐大夫走进屋,只见江德才虽然还是躺着,但脸色比昨天好看多了,那种病态的潮红退了些,嘴唇也润了点。最明显的是,他身上的冷汗已经止住了,被子不再像之前那样湿淋淋的。
     “手脚也暖和了!”刘桂英拉着岐大夫的手,把他带到床边,“您摸摸,真的不冰了!”
     岐大夫伸手摸了摸江德才的手腕和脚腕,确实,虽然还是有点凉,但已经有了温度,不再像昨天那样像冰坨子。他又给江德才把了脉,脉象比昨晚又有力了些,跳得也平稳了。
     “渴不渴?”岐大夫轻声问江德才。
     江德才点了点头,声音还有点虚弱:“渴……但没昨天那么厉害。”
     “想不想吃点东西?”
     江德才犹豫了一下,说:“有点想喝口粥……”
     刘桂英一听,高兴得差点跳起来:“想喝粥!太好了!我这就去熬!”
     “别急,”岐大夫拦住她,“先给他喝点米汤,熬得稠稠的,上面的米油最好。别给他喝太多,一小碗就行,让脾胃慢慢适应。”
     他又对江德才说:“你这病,就像久旱的田地,突然来了场大雨,得慢慢滋润,不能一下子灌太多水,不然会涝。”
     江德才虚弱地点点头,眼神里已经有了些神采,不再是之前那种迷迷糊糊的样子。
     第二剂附子理中汤又熬好了,江德才这次喝得很顺利,没吐。喝完药,刘桂英端来一小碗米汤,他居然慢慢喝完了,喝完还咂咂嘴:“有点甜味……”
     这一天,江德才的情况越来越好。拉肚子的次数从之前的几十次,减少到十几次,后来又减少到几次,而且拉出来的也不再是脓血,而是一些稀便,腥臭味也淡了很多。他不再喊渴得厉害,也能少量喝点水了。身上的热也渐渐退了,脸色慢慢有了点血色。
     到了傍晚,他甚至能靠着枕头坐一会儿,跟刘桂英说几句话了。
     “我这病……真是吓死人了……”江德才叹了口气,“以为这次过不去了。”
     “多亏了岐大夫。”刘桂英给老伴擦了擦脸,“那药真神,喝了两剂就好多了。”
     岐大夫晚上又来看了一次,见江德才恢复得不错,很是欣慰。“再用几剂附子理中汤,巩固一下。”他说,“等拉肚子完全止住了,再慢慢调补脾胃。”
     他解释道:“《金匮要略》里说,‘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你这病虽然在肠,但根子在脾胃。脾胃虚了,才容易受外邪侵袭。这次用附子理中汤,不光是止痢,更重要的是把脾胃的阳气补回来,让它能重新挑起大梁,以后才不容易再生病。”
     接下来的几天,江德才继续喝附子理中汤。拉肚子的次数越来越少,到第五天的时候,已经完全止住了。他能吃点软面条和蒸蛋羹了,精神也一天比一天好,能下床慢慢走几步了。
     身上的热彻底退了,也不再喊渴,手脚变得温暖,脸上渐渐有了红润。刘桂英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些易消化的食物,小米粥、山药泥、莲子羹,都是些养脾胃的东西。
     社区医院的张医生听说江德才好了,特意来看了看,见他能吃能喝,精神不错,很是惊讶:“真没想到,这么重的痢疾,居然用中药治好了。岐大夫真是有本事!”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江德才笑了笑:“还是老祖宗的东西管用啊。”
     五、尾声:岐仁堂的药香
     半个月后,江德才基本康复了,虽然还有点虚弱,但已经能跟着刘桂英去菜市场转转了。他特意拎着一篮自己做的嫩豆腐,去岐仁堂道谢。
     岐仁堂里还是那么热闹,药香弥漫,岐大夫正坐在柜台后给病人诊脉。看见江德才进来,他抬起头,笑了:“恢复得不错啊。”
     “全靠您啊,岐大夫。”江德才把豆腐放在桌上,“一点心意,自家做的,干净。”
     岐大夫让徒弟收下豆腐,又给江德才把了脉。这次的脉象,虽然还不算强壮,但已经平稳有力,像春天的溪水,慢慢流淌。
     “脉缓了,气也足了。”岐大夫点点头,“不过脾胃还是有点虚,得慢慢养。我再给你开个方子,调补一下,巩固巩固。”
     他提笔写了个方子,里面有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扁豆,都是些健脾益气的药。“这个方子平和,你可以拿去泡水喝,或者熬粥的时候放几味进去,慢慢调理。”
     江德才拿着方子,心里热乎乎的。他想起自己病重的时候,那种濒死的感觉,还有老伴的眼泪,真是恍如隔世。
     “岐大夫,我到现在也不明白,”江德才忍不住问,“我那痢疾明明有脓血,还发热口渴,看着像是上火,您咋就敢用那么热的药呢?就不怕把火越烧越大?”
     岐大夫笑了笑,指着窗外的梧桐树:“你看这树,秋天叶子黄了,掉了,是因为天凉了,阳气收了。人也一样,生病就像树遇到了风雨,得看是风大还是雨急,是天热还是天冷。”
     “你那病,刚开始确实有湿热,就像夏天的暴雨,又湿又热。但拉得太久,就像雨下得太大,把地里的热气都浇没了,变成了寒湿,甚至虚寒。这时候,就不能再用凉药了,得用热药,就像给地里烧把火,把湿气烤干,把阳气补回来。”
     “《脾胃论》里说,‘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脾胃是人的根本,就像树的根,根壮了,树才能长得好。你这次大病一场,伤的就是脾胃的阳气,附子理中汤就是救根的药。”
     江德才听得连连点头:“您这么一说,我就明白了。看病不能只看表面,得看根子。”
     “就是这个理。”岐大夫捋着胡子,“中医看病,讲究辨证论治,不是说痢疾就一定用凉药,发热就一定是上火。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,看看是虚是实,是寒是热,然后对症下药。就像你这病,要是只盯着脓血和发热,一味地用凉药,那真就把阳气打下去了,人就没了。”
     他拿起桌上的附子,说:“这附子,性子烈,就像猛药,但用对了,就能救人命。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‘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,关键时刻能挽狂澜于既倒。但要是用错了,也会伤人,所以必须辨证准确。”
     江德才看着那黑乎乎的附子,心里充满了感激。正是这不起眼的药材,和岐大夫精准的判断,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。
     走出岐仁堂,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,江德才觉得浑身都有了劲。他回头望了望那挂着“岐仁堂”匾额的老店,闻着那熟悉的药香,心里暗暗想:这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,真是博大精深啊。
     刘桂英走在他身边,笑着说:“以后可得注意了,别乱吃东西,天凉了,多穿点,好好养着咱们的脾胃。”
     江德才点点头,握紧了老伴的手。秋风吹过,带来了桂花的香气,和岐仁堂里飘出的药香混在一起,让人心里踏实又温暖。他知道,自己的身体就像这秋天的土地,虽然经历了一场劫难,但只要好好呵护,来年春天,依然能长出新的希望。而岐仁堂里那醇厚的附子香,将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,提醒着他,中医的智慧,就像这药香一样,历久弥新,温暖人心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334章 秋痢惊魂:岐仁堂的附子香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