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慢回来。34;他看了看天色,34;子夜是阴阳交替的时候,要是能挺过这阵子,就有救了。34;
果然,到了半夜,守在旁边的后生突然喊:34;婶子!你看,他不拉肚子了!汗也干了!34;
妇人凑过去一看,男人的脸色虽然还是苍白,但嘴唇的乌青淡了些,呼吸也匀了。正说着,男人突然哼唧了一声,额头开始发烫。34;哎呀,怎么又发热了?34;妇人又慌了。
34;别慌,这是好事。34;岐大夫闻声从里屋出来,摸了摸男人的额头,又搭脉,34;脉浮缓了,这是阴液恢复,阳气回升,邪气往外透呢。34;他转身对学徒说,34;再煎桂枝汤,加人参15g。34;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34;桂枝汤?34;小周记着方子,34;这不是治太阳中风的吗?34;
34;对。34;岐大夫解释,34;现在阳气回来了,但正气还弱,邪气往外走,用桂枝汤解肌发汗,加人参补元气,让阴阳调和,邪气自退。34;
桂枝汤加人参煎好时,天刚蒙蒙亮。男人喝了药,沉沉睡去,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醒,醒来第一句话就是:34;渴......34;
34;能渴就好。34;岐大夫笑着说,34;给他喝点米汤,别太稠。34;
接下来的日子,岐大夫每天都来复诊,方子从桂枝汤加人参慢慢换成了六君子汤,补脾胃、养气血。妇人每天都来岐仁堂抓药,脸上的愁云渐渐散了,话也多了起来:34;岐大夫,您是不知道,那天晚上我摸着他的手,凉得像冰,我以为再也见不着他了......34;
岐大夫一边写方子一边说:34;治病就像打仗,得看清形势。一开始他是外感风寒,该用发汗解表的药,却用了平胃散这种治内伤的,把邪气引进来;后来又盲目发汗攻下,就像家里着了火,不先灭火,反倒把墙拆了,能不出事吗?34;他放下笔,34;《黄帝内经》说39;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39;,就是说看病得找准病因,不然南辕北辙,只会加重病情。34;
一个多月后,老王能自己拄着拐杖来岐仁堂了,虽然还有些虚弱,但面色红润,说话也有力气。他特地给岐大夫送了块34;妙手回春34;的牌匾,红绸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那天傍晚,岐大夫坐在堂前的竹椅上,看着牌匾,对小周说:34;你看这病,从太阳病变成太阴阳明合病,再到亡阳,就像路走岔了,一步错步步错。但只要找准症结,哪怕到了绝境,也有转机。34;他拿起那本翻得卷了角的《伤寒论》,34;古人的方子,都是从无数病例里熬出来的,关键是要会用,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用重药,什么时候该轻缓调理。34;
小周点点头,看着窗外的夕阳把岐仁堂的影子拉得很长,药柜上的标签在暮色里模糊成一片,只有34;附子34;那格的标签,被手磨得格外亮。
又过了一个月,老王彻底好了,特地带着一篮子自家种的橘子来谢岐大夫。34;岐大夫,您这救命之恩,我们这辈子都忘不了。34;他说着,眼圈又红了。
岐大夫接过橘子,剥开一个递给老王:34;病好了就好,以后注意保暖,别再淋雨了。34;他指着诊室墙上挂的《伤寒论》条文,34;你看这上面写的39;太阳病,发汗太过,遂致痉39;,就是说治病不能太过,过了就出问题。不管是用药还是调理,都得恰到好处。34;
老王边吃橘子边点头:34;您说得对,以后看病,还得找您这样懂行的。34;
那天的阳光很好,透过窗棂照进岐仁堂,药香混着橘子的甜味,在空气里慢慢漾开。岐大夫看着街上往来的行人,心里想:医者,意也,揣度病情,把握时机,方能药到病除。这道理,得让更多人知道才好。
后来,老街的人都知道了岐大夫夜救亡阳人的事,都说岐仁堂的岐大夫不仅医术高,胆子也大,敢用大剂量的附子救人。岐大夫听了,只是笑笑:34;不是胆子大,是病情需要。该用重药的时候不用,那是见死不救;不该用的时候乱用,那是草菅人命。34;
日子一天天过,岐仁堂的药碾子还在转,铜铃声依旧在老街的晨雾里飘荡,岐大夫的故事,也像这药香一样,在零陵的街巷里慢慢传开,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也成了岐仁堂里,一段关于坚守与智慧的记忆。
喜欢。
第314章 岐仁堂夜救亡阳人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