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289章 陈老的“肿”脚:补出来的麻烦,泄下去的舒坦[2/2页]

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张泓光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旁边候诊的王阿姨插了句嘴:“我邻居家的小孙子也这样,爱吃零食,不爱动,脚脖子总肿,是不是也是这毛病?”
     “很有可能,”岐大夫点点头,“现在人条件好了,吃得太精细,动得太少,很容易生湿。湿邪重了,就像给身体裹了层湿棉花,又闷又沉。”
     陈老着急地问:“那这病该怎么治啊?总不能一直肿着吧?”
     岐大夫站起身,走到药柜前,一边抓药一边说:“治病就像疏通下水道,得先把堵着的东西清出去。您这病,得用‘燥湿化痰的法子,把体内的湿痰排出去,脚肿自然就消了。”
     他拿起一味药,对众人说:“这是陈皮,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能‘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,就像给脾加点动力,让它能更好地运化水湿。”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接着又抓了一把白色的药片:“这是茯苓,能健脾利湿,就像给身体开个小水道,让湿气顺着尿排出去。”
     “还有这个,”岐大夫举起一块像生姜的东西,“这是半夏,能燥湿化痰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‘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胸胀,对付这种湿痰引起的肿胀最管用。”
     他又抓了些苍术、厚朴:“苍术能燥湿健脾,厚朴能行气消胀,这两味药搭配起来,就像给身体开了扇窗,让湿气能散出去。”
     最后,岐大夫抓了些独活、桔梗、威灵仙:“独活能祛风除湿,通痹止痛,专门对付下肢的湿邪;桔梗能宣肺化痰,让湿气从上往下走;威灵仙能通络止痛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‘性猛善走,能宣通十二经络,能把经络里的湿痰打通。”
     众人看着岐大夫把这些药配齐,包成三包,递给小陈:“回去后,用砂锅煎药,加三碗水,煎成一碗,早晚各喝一次。喝完药后别躺着,稍微活动活动,让药劲儿能走到脚上去。”
     他又叮嘱陈老:“这几天千万别吃甜的、黏的,也别喝老火汤,就吃点清淡的粥和蔬菜。还有,别总坐着,每天在屋里慢慢走两圈,让气血活泛起来。”
     陈老半信半疑地被儿子推走了,临走前还嘟囔着:“不吃补品,能好吗?”
     第二天一早,小陈就兴冲冲地跑来了:“岐大夫,太神了!我爸喝了一副药,昨晚就睡踏实了,脚肿消了点,也不那么疼了。”
     过了三天,陈老自己拄着拐杖来了,虽然脚还有点肿,但已经能下地走路了。他高兴地说:“岐大夫,您这药真管用!现在脚不那么胀了,也能穿上拖鞋了。”
     岐大夫又给他号了号脉,调整了药方,让他再喝三副。一周后,陈老的脚彻底消肿了,又能去公园打太极了。
     这天,陈老特意提着一篮自己种的蔬菜来到岐仁堂,非要请岐大夫吃饭。岐大夫笑着摆摆手:“吃饭就不必了,您呀,以后可得记住,身体不舒服别忙着补,有时候‘泻比‘补管用。”
     周围的街坊邻居听了,都凑过来问这问那。岐大夫趁机给大家讲:“中医治病,讲究辨证施治,不是所有毛病都能靠补来解决。就像地里长了草,得先除草,再施肥,要是光施肥不除草,草长得更旺。咱们的身体也一样,得先把邪气排出去,再补正气,这样才能健康。”
     陈老连连点头:“可不是嘛,以前总觉得补品好,结果补出一身毛病。还是老祖宗的智慧管用啊!”
     阳光透过窗棂,照在岐仁堂的药柜上,那些药材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岐大夫看着陈老远去的背影,心里想着,这治病啊,就像治家,得该清的清,该补的补,张弛有度,才能家和万事兴。而这医道,说到底,也就是个“平衡”二字罢了。
     从此以后,陈老成了岐仁堂的常客,不过不再是来看病,而是来跟岐大夫探讨养生之道。他常对人说:“养生不是瞎补,得找对路子,就像岐大夫说的,该泻的时候就得泻,该补的时候才能补,这才是真学问。”而岐仁堂里,岐大夫依旧每天坐在竹椅上,用他那双灵巧的手,为街坊邻里解除病痛,也传播着古老而智慧的中医之道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289章 陈老的“肿”脚:补出来的麻烦,泄下去的舒坦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