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火,湿柴没烧透,底下的火星快灭了,上面还飘着烟。34;
这时隔壁的张大爷来送自家种的丝瓜,听见这话插嘴:34;秀兰这病跟我去年那回像不?我那时拉得脱了相,吃啥吐啥,后来岐大夫给我用了乌梅丸,吃两副就定住了。34;
岐大夫眼睛一亮,对董秀兰说:34;张大爷说得对,你这是寒热错杂,得寒热并调才行。单纯清热,就像往快灭的火堆上浇凉水,越浇越糟;只补阳,又怕把剩下的湿热焖在里头。乌梅丸这方子,《伤寒论》里说是治39;蛔厥39;,但它能酸收涩肠,又能温阳清热,正好对你这路病。34;
他起身开方,笔尖在纸上沙沙响:34;乌梅三百个,细辛六两,干姜十两,黄连十六两,当归四两,附子六两,蜀椒四两,桂枝六两,人参六两,黄柏六两——这是古方,我给你减量做成汤剂:乌梅15g,细辛3g,干姜6g,黄连9g,当归6g,制附子6g,蜀椒3g,桂枝6g,党参9g,黄柏6g。乌梅是君药,酸能涩肠止痢,就像给松了的闸门加道锁;黄连、黄柏清剩下的湿热,细辛、干姜、附子、蜀椒温脾阳,人参、当归补耗损的气血,桂枝通阳化气,让水湿能排出去。34;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董秀兰听得发愣:34;这里面又有黄连又有附子,一凉一热,不会打架吗?34;
34;这就是中医的妙处,34;岐大夫把药方递给她儿媳,34;就像炒菜,又要放辣椒祛寒,又要放冰糖调味,寒热搭配才能中和。你这肠子里又有热邪又有寒象,就得这么调。34;他又叮嘱,34;煎药时先把乌梅泡一个时辰,附子要先煎半小时,去去毒性。喝的时候分三次,温温的喝,别烫着也别放凉。34;
当天傍晚,第一碗药熬好了。董秀兰捏着鼻子喝下去,药汁带着点酸苦,咽下去却觉得肚子里暖暖的,不像前两副药那样凉飕飕的。夜里她只起了三次夜,虽然还有脓血,但腹痛轻了不少,居然能靠着枕头眯一会儿了。
第二天一早,儿媳来报喜:34;岐大夫,我妈今早喝了小半碗粥,没吐!拉的回数减到七八次,红的少了,白的也稠了些。34;
岐大夫点点头:34;再按原方抓两副,把蜀椒减成2g,免得太燥。让她喝点山药粥,山药能健脾,帮着肠子收劲儿。34;
到了30号,董秀兰自己能扶着墙走到岐仁堂了。她脸上有了点血色,说话也有力气:34;岐大夫,昨晚就拉了两次,肚子不疼了,就是还有点坠得慌。34;舌头伸出来,红芒刺淡了,苔也润了些,脉虽细但比前几日有力。
岐大夫调了方子,去掉附子、蜀椒,加了炒白术12g、茯苓10g:34;湿热退得差不多了,该好好补补脾气。《脾胃论》说39;脾主运化39;,肠子能收能放,全靠脾来掌舵。34;他又抓了把炒薏米,34;回去煮水喝,利利剩下的湿,别让它再积起来。34;
七月初的太阳总算钻出云层,董秀兰提着一篮自家蒸的槐花糕来谢岐大夫。她穿了件浅蓝的确良衬衫,气色红润,说起病时的光景直笑:34;现在才明白,这拉肚子也不是光清热就行的,就像地里的草,光割不除根,雨一淋又长出来了。34;
岐大夫正在晒马齿苋,闻言直点头:34;可不是嘛!中医治病就像治水,堵不如疏,疏不如导,得看水势、看地形,辨证施治才能除根。34;旁边抓药的小李妈接话:34;还是您老有办法,换了别人,怕是还在给秀兰姐用苦寒药呢。34;
董秀兰把槐花糕往桌上放,香气混着药香漫开来:34;这糕您一定得尝尝,用的新磨的玉米面,我特意少放了糖,适合咱这脾胃虚的人吃。34;阳光透过窗棂,照在诊室墙上的《黄帝内经》语录上:34;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34;这句话被风吹得轻轻晃动,就像在为这场红白痢拉锯战的胜利点头称赞。
往后每逢阴雨天,董秀兰总要来岐仁堂坐坐,有时带把自家种的青菜,有时帮着整理药柜。她常跟来就诊的人说:34;治病就像走夜路,得有岐大夫这样的明白人引路,不然很容易走岔道。34;而岐大夫总是笑笑,继续低头碾他的药,铜碾槽里的药末簌簌落下,混着窗外的蝉鸣,在岐仁堂的角落里酿成一段段关于辨证施治的佳话。
喜欢。
第282章 岐仁堂止泻记:董大姐的红白痢拉锯战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