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这里面咋没苍耳子、辛夷花?我听人说治鼻子离不了这俩。34;
34;那是通窍的,治标不治本。34;岐大夫从药柜里取出一块山药,表皮带着新鲜的泥土,34;你这病根子在脾,《脾胃论》说39;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39;,脾弱了,气血造不出来,肺就没法39;卫外39;,就像城墙塌了个口子,风邪自然往里钻。这薯蓣丸是仲景的方子,山药当主角,补脾胃、养气血,再加点防风、柴胡祛风,桂枝、干姜温阳,把城墙修补好,风邪就进不来了。34;
小周在一旁帮着分包药材,不锈钢药斗拉开又合上,发出清脆的碰撞声:34;王阿姨,这药得慢慢熬,先用冷水泡半小时,大火烧开再小火煮四十分钟,像熬粥似的,把药劲儿都熬出来。34;
王大姐接过装药的无纺布袋子,沉甸甸的,鼻尖忽然又痒起来,刚要打喷嚏,却硬生生忍住了:34;怪了,刚才一进门就打不停,这会子居然好多了。34;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34;心神安了,气机顺了,邪就退了三分。34;岐大夫送她到门口,34;别吃生冷的,冰箱里的水果拿出来放温了再吃。每天早上喝碗小米山药粥,比啥补品都强。34;
六天后,王大姐再来时,手里拎着个竹篮,里面是刚摘的秋葵和嫩豆角。34;岐大夫,您这药真管用!34;她说话利索多了,鼻子通气了,黑眼圈也淡了,34;喝到第三副,就不怎么打喷嚏了,清鼻涕也少了,昨晚总算睡了个囫囵觉!34;
岐大夫诊过脉,脉象比上次有力些,像雨后的溪流,虽然还浅,却活泛了。34;舌头上的齿痕也浅了,34;他让小周看舌苔,34;但痰湿还没彻底化掉,得再加把劲。34;提笔在原方基础上加了沙苑子9g、羌活6g、黄芪12g、白附子3g,34;胡天雄老师的四生散,专门补正气、散风气,帮你把那点残留的风邪赶出去。34;
王大姐看着方子上的34;白附子34;,有点犯怵:34;这不是有毒吗?我们村有人用它泡酒治风湿,说弄不好会中毒。34;
34;放心,用的是炮制品,量也小。34;岐大夫指着墙上的《本草纲目》挂图,34;李时珍说它能39;治面上百病,祛风痰39;,你这鼻子痒、眼睛肿,都是风痰在作祟,少用点正好能化解。就像做菜放花椒,少量提味,多了就麻嘴,懂这道理不?34;
34;懂懂懂!34;王大姐笑了,露出两排整齐的牙,34;就像我腌咸菜,盐多了齁得慌,少了又坏得快。34;
又过了十天,王大姐带着同村的病友来,进门就喊:34;岐大夫,您这药神了!我现在早上起来顶多打一个喷嚏,干活也有劲了,昨天摘了二十斤豆角都不觉得累!34;她身旁的女人捂着鼻子,眼里满是期待。
小周给新病人诊脉时,偷偷问岐大夫:34;师父,您说那些总用小青龙汤治鼻炎的,到底差在哪儿?34;
岐大夫正在炮制阿胶珠,黄酒蒸腾起白雾:34;差在没看透39;本39;和39;标39;。《伤寒论》讲39;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39;,不是说某个病就得用某个方。就像王大姐这病,表面是风邪水饮,根子是脾虚,不补脾胃光去水,就像给漏船舀水,舀得再快也堵不住窟窿。34;他拿起一粒发亮的阿胶珠,34;你看这东西,驴皮熬的,性子黏,能补精血,可要是不给它配山药、白术这些健脾的,它也沉不下去,补不到该补的地方。34;
傍晚关店时,夕阳透过玻璃门,在地上投下药柜的影子。王大姐送来的秋葵放在窗台上,沾着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。小周整理病历,发现王大姐的复诊记录上写着:34;10月15日,鼻痒喷嚏消失,纳可,便成形,脉缓有力。继服薯蓣丸半月巩固,嘱冬至前服膏方调理。34;
岐大夫锁门前,回头看了眼墙上的日历,秋分已过,寒露将至。风里的凉意越来越重,但岐仁堂里,当归混着山药的暖香,总让人觉得心里踏实——就像那些被调理好的脾胃,稳稳地托着一身正气,任尔秋风起,自有暖阳生。
喜欢。
第240章 秋来鼻痒喷嚏急 岐大夫调补除根疾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