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237章 岐仁堂的三甲传奇——从温补误治到软坚通滞[2/2页]

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张泓光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疏肝泄热,专门对付肝经郁热;白芍养血柔肝,缓解肠道挛急。这四味药配合三甲散,既能软坚透邪,又能顾护气血。”
     “再加上肉苁蓉,”岐大夫加重语气,“这味药别看它温,却能润肠通便,还能补益精血。你母亲津液大亏,肠道像干裂的河床,肉苁蓉就像润滑剂,让干结的粪便顺顺当当排出去,这叫‘通因通用。”
     李建军听得似懂非懂:“那为啥不用泻药?”
     “老人家气血两虚,”岐大夫解释,“泻药太猛,会伤正气。肉苁蓉润而不峻,既能通便,又不伤阴。就像给干旱的土地浇水,得慢慢润,不能猛灌。”
     他又加了黄芩、黄连清热燥湿,延胡索行气止痛,绿梅疏肝解郁。最后叮嘱:“这药要浓煎,一天分三次喝。喝了可能会拉肚子,但别害怕,这是邪浊往外排的好现象。”
     三天后,李建军扶着母亲又来了。张老太太气色明显好转,脸上有了血色,腹部的硬块也小了一圈。“昨天拉了几次,都是黑褐色的黏液,”李建军说,“我妈说肚子没那么疼了,能喝下小半碗粥了。”
     岐大夫诊脉后,在原方基础上减了穿山甲的量,加了茯苓、白术健脾祛湿。“现在邪浊已去大半,得把脾胃养起来,”他说,“就像打仗,打完胜仗要安抚百姓,让脾胃自己能运化水湿。”
     又过了一周,张老太太已经能在院子里散步了。她拉着岐大夫的手,眼含热泪:“岐大夫,您真是活菩萨。我这把老骨头,差点就被那些补药害死了。”
     岐大夫笑着摆手:“不是我医术高,是老祖宗的方子灵。记住,以后别再乱吃补药了,尤其是湿热体质的人,越补越糟。”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李建军在一旁插话:“岐大夫,我有个朋友也是拉肚子,吃了好多止泻药都没用,您说是不是也跟这情况类似?”
     岐大夫点头:“很有可能。现在很多人一拉肚子就用止泻药,却不知道‘通因通用的道理。就像河道淤塞,得先疏通,光堵着是没用的。”
     他转向张老太太:“您以后饮食要清淡,多吃薏米粥、山药,少吃油腻辛辣。每天早上晒晒太阳,活动活动,让气血活起来。”
     张老太太连连点头:“我记住了,以后都听您的。”
     一个月后,张老太太彻底康复了。她特意让儿子送了面锦旗到岐仁堂,上面绣着“岐黄妙手,起死回生”。岐大夫把锦旗挂在诊室里,看着上面的金字,感慨地说:“其实不是我妙手,是老祖宗的智慧妙。这世间的病,大多是‘不通二字,只要把堵着的气机理顺,该清的清,该补的补,身子自然就好了。”
     从此,岐仁堂的三甲散治痢疾的故事在临州传开了。街坊们都说,岐大夫不仅医术高明,还能把深奥的医理说得通俗易懂,让人信服。而岐大夫依然每天坐在老槐树下,翻着泛黄的医书,等着下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。他知道,只要天地间还有湿气、热气、寒气,就需要有人用“通”的智慧,把失衡的身体重新调回正轨。就像这梅雨季的雨,来得急,去得缓,只要顺着它的性子疏导,总能等来云开日出的那天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237章 岐仁堂的三甲传奇——从温补误治到软坚通滞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