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186章 三拗汤破哮喘局[2/2页]

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张泓光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头凑近一看,痰盂里的痰色白质黏,还带着些泡沫,像打翻了的米浆。34;东家,您再喘喘看?34;
     张玉环试着吸了口气,虽然还有些气短,但喉咙里的34;呀呷34;声轻了许多。34;真神了!34;他捶着胸口,34;就像有人把堵在嗓子眼的棉絮扯出来了。34;
     天明时岐大夫来复诊,见张玉环斜倚在床头,虽面色仍白,却能连贯说话了。34;脉浮紧已去,滑象也减了,34;岐大夫收起脉枕,34;痰去寒散,肺窍通了。记住,接下来三天喝些小米粥,别沾油腻。34;
     张玉环拱手作揖:34;岐大夫,真是妙手回春!往后俺一定忌口,再也不贪凉了。34;
     【肆】绸缎堆里的旧疾
     两年后的端午,青云巷飘着粽叶香。张玉环的绸缎庄正忙着发往西域的货,他却又犯了哮喘,这次比上次更重,痰声漉漉,面唇青紫。老王头飞奔到岐仁堂,却见岐大夫正在晒药。
     34;唉...34;岐大夫看着老王头带来的痰盂,里面的痰黄稠带血,34;他是不是吃了啥发物?34;
     34;别提了!34;老王头跺着脚,34;前儿个接了笔西域的大生意,高兴得很,晚上就着螃蟹喝了两盅黄酒,谁知半夜就犯了...34;
     岐大夫沉默片刻,取出三拗汤原方,却又放下了:34;这次不一样了,寒邪虽去,痰热内生,得用麻杏石甘汤。34;他看着窗外的龙舟,34;可张老板这病,根子在肺,更在脾。当年病好后,俺让他忌生冷油腻,他却以为好了就万事大吉,脾胃又生了痰,遇着诱因就复发。34;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然而这次用药却不如前次见效,三日后,张玉环竟在绸缎堆里溘然长逝。出殡那天,岐大夫送了副挽联:34;绸缎千匹难续命,膏粱一口可伤身34;。老王头看着灵柩,忽然想起岐大夫说过的话:34;医道如绸缎,经纬交错才能结实;养生如染坊,一着不慎就坏了整匹布。34;
     【伍】药香里的警世钟
     送走张玉环的灵柩,岐大夫回到仁堂,将三拗汤的药方贴在药柜上。学徒看着药方,忍不住问:34;师父,张老板第一次喝三拗汤那么灵,为啥第二次就不行了?34;
     岐大夫擦着麻黄,缓缓道:34;《黄帝内经》说39;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39;。张老板第一次病,是新寒束肺,三拗汤如快刀斩乱麻;第二次病,是旧痰化热,加上饮食不节,就像绸缎上染了顽固污渍,光靠去风寒不够了。34;
     他指着药柜里的杏仁:34;你看这杏仁,能降气,也能润肠。第一次用它降痰气,第二次就得用石膏清热。但病入膏肓,再好的药也难回天。34;
     学徒又问:34;那为啥李郎中的二陈汤不管用?34;
     34;二陈汤是39;润物细无声39;,适合慢病调治,34;岐大夫将甘草放入匣中,34;张老板第一次病急,就像房子着火,得用大水浇;李郎中却用小水泼,自然灭不了火。这就叫39;病有缓急,治有轻重39;。34;
     这时,窗外飘来端午的粽香,岐大夫望着青云巷的青石板,想起张玉环第一次病愈后,曾送来一匹云锦,上面绣着34;妙手回春34;。如今斯人已逝,只有药柜里的麻黄还散发着辛香,仿佛在警示后人:医道易知,却难行;养生易晓,却难守。就像那三拗汤,能破开肺窍的寒痰,却破不了人心的固执。
     药碾子在晨光中静静躺着,上面还留着当年碾麻黄的痕迹。岐大夫拿起它,忽然觉得这碾子就像人生,总要经过反复碾压,才能透出真正的香气。而那三拗汤的故事,也随着青云巷的药香,飘向了更远的地方,成为岐仁堂里一段警世的医话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186章 三拗汤破哮喘局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