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换了个人似的。34;
我趁机讲解:34;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。王婶的病看似复杂,其实抓住39;寒饮凝结39;这个根本,就像开锁找到了钥匙。《脾胃论》说39;脾胃虚则湿胜39;,寒湿不除,百病丛生。34;
人群中有人点头,有人若有所思。我知道,中医的疗效就是最好的宣传。
四、十日调理终痊愈,岐仁堂里传佳话
十日后,王婶健步走进诊室,手里提着一篮自家种的青菜。
34;岐大夫,您看我现在,能挑水浇菜了!34;她笑着转了个圈,34;这药真是神了,连多年的老寒腿都不疼了。34;
我再次诊脉,脉象平和有力,舌苔薄白。寒饮已化,脾胃得复,肺气充盈,诸症皆愈。
34;王婶,药可以停了,但要注意保养。34;我嘱咐道,34;平时多晒太阳,少吃生冷食物。《黄帝内经》说39;春夏养阳39;,现在正是温补的好时候。34;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王婶的丈夫感激地说:34;岐大夫,多亏了您。之前我们差点放弃,要不是邻居说您医术高明......34;
我摆摆手:34;医者仁心,治病救人是本分。34;
这时,窗外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。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诊室的《伤寒论》抄本上,映得书页金黄。
王婶临走时,把青菜塞给我:34;这是自家种的,没打农药。您尝尝,比菜市场的新鲜。34;
我笑着收下,心里暖暖的。行医多年,最欣慰的不是锦旗和赞誉,而是看到患者重拾健康的笑容。
五、岐大夫论医理,寒饮辨治有妙诀
送走王婶,我坐在诊室里,翻开《金匮要略》,看到34;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34;的批注,不禁感慨万千。
34;小徒,你可知为何王婶的病久治不愈?34;我问正在研墨的徒弟。
34;因为之前的大夫没有辨明寒热。34;徒弟想了想,34;王婶吐清涎、脉沉细,分明是寒饮,却用了理气、温补之药,反而加重了病情。34;
我点点头:34;不错。痰饮有寒热之分,《黄帝内经》说39;饮为凉,痰为热39;。寒饮多因心肺阳虚,不能温化水饮;热饮则因忧思过度,虚热灼饮。王婶的清稀痰涎,正是寒饮的典型表现。34;
34;那理饮汤中的白芍有什么作用?34;徒弟又问。
34;问得好。34;我解释道,34;干姜、桂枝辛热,容易伤阴。白芍酸敛,既能制约热药的燥性,又能滋养肝阴,防止肝胆郁热。这就是《本草纲目》说的39;酸收辛散,配伍得宜39;。34;
徒弟若有所思地点头。我知道,中医的精髓不仅在于用药,更在于辨证施治、整体调理。
六、结语:岐仁堂里仁心在,悬壶济世美名扬
王婶的病好了,岐仁堂的名声也传开了。每天来找岐大夫看病的人络绎不绝,有胃胀的,有咳嗽的,有气短的。岐大夫总是耐心问诊,细心辨证,用一副副中药解除患者的病痛。
34;岐大夫,我这老寒胃又犯了,您给看看。34;
34;岐大夫,我家孩子咳嗽三个月了,吃西药不见好。34;
34;岐大夫,我胸口闷得慌,是不是也有痰饮?34;
面对这些患者,岐大夫总是笑着说:34;莫急,先让我看看舌苔,摸摸脉。34;
在岐仁堂的诊室里,总能听到岐大夫讲解医理的声音:34;《黄帝内经》说39;胃者,水谷之海39;,脾胃虚弱,水湿不化,就会生痰饮。34;
34;《伤寒论》的苓桂术甘汤,是治疗痰饮的经典方,你们看这配伍......34;
34;《脾胃论》强调39;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39;,大家平时要注意饮食起居。34;
岐大夫不仅治病,更在传播中医的智慧。他常说:34;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我们不仅要继承,还要发扬光大。34;
如今,岐仁堂的铜铃依旧在风中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故事。而岐大夫的身影,依然在诊室里忙碌着,用仁心仁术,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。
喜欢。
第177章 一剂理中汤,化开十年寒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