胖有齿痕,明显是脾虚湿盛,咋能用苦寒的小柴胡?34;
他转向小李和王叔,从书架上取下泛黄的《伤寒论》讲义:34;三十年前刘渡舟先生在日本讲课时,就说过小柴胡汤39;但见一证便是39;,可关键在辨清39;哪一证39;。日本当年滥用小柴胡汤闹出间质性肺炎,就是把39;寒热往来39;当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,却忘了39;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39;的根本。34;
小杏突然想起什么:34;师父,是不是就像您上次说的,日本津村顺天堂破产,就因为把汤药变成了不管寒热虚实都能吃的颗粒?34;
34;正是这个道理,34;岐大夫用指甲叩了叩药柜上的34;柴胡34;药牌,34;柴胡升散,黄芩苦寒,若不辨体质虚实就长期服用,轻则伤脾阳,重则耗肝阴。就像小李,前几天用是药到病除,现在就得换成健脾祛湿的方子,这叫39;辨证如用兵,虚实寒热皆是令39;。34;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【第四章 三剂汤药里的阴阳术】
岐大夫给小李重新开方时,撤去了茵陈大黄,换上了苍白术和茯苓:34;现在得转攻为补,用参苓白术散打底,少少加些柴胡疏肝,就像春雨润物,既滋养又不涝。34;他又叮嘱王叔,34;让你儿媳妇赶紧停了那药,用生姜红枣煮水喝,暖暖脾胃就好。34;
送走患者后,岐大夫让小杏把刘渡舟先生的讲课笔记拿出来。泛黄的纸上还留着当年的板书痕迹,三个圆圈旁用红笔写着:34;湿热如浊水,当清利;气滞如绳结,当疏解;虚损如漏屋,当修补——此三法不可偏执,尤不可废辨证而执成药。34;
34;你看日本的教训,34;岐大夫指着笔记上的批注,34;他们把汉方变成了39;中药提取物39;,却丢了39;辨证论治39;的魂。就像小柴胡汤,仲景用它治39;血弱气尽,腠理开,邪气因入39;,本是攻补兼施的方子,可日本人只取其清热,忘了其疏肝和中的本意,自然会出问题。34;
小杏看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,忽然明白:34;师父,是不是说中药的39;副作用39;,很多时候是用错了证型?就像小李先用攻药有效,后用补药才对,关键在随证变化。34;
34;说得对,34;岐大夫合上笔记,34;《金匮要略》治黄疸有五首方子,茵陈蒿汤泄热,硝石矾石散祛瘀,茵陈五苓散利湿,栀子大黄汤清上,大黄硝石散攻下——为什么分这么细?就是因为黄疸看似都是发黄,病机却有湿热、瘀热、寒湿的不同,就像同样是下雨,春雨要疏,暴雨要泄,连阴雨就得堵疏结合。34;
【第五章 药香里的传承课】
半个月后小李再来时,脸色已恢复红润,手里提着一篮刚摘的莲蓬。34;岐大夫,您瞧我现在能吃能睡,干活也有力气了!34;他掀起衣袖,黄疸已退得干干净净。
岐大夫看着他舌上淡淡的薄白苔,脉象和缓有力,欣慰地点头:34;记住这次的教训,以后可别拿冰啤酒当水喝了。肝属木,喜温恶寒,就像院子里的石榴树,总拿冷水浇根,哪能长得好?34;
送走小李后,小杏正在整理医案,忽然问:34;师父,现在好多人喜欢吃中成药,觉得方便,可怎么才能避免像日本那样的问题呢?34;
岐大夫走到药柜前,依次拉开34;柴胡茵陈黄芪34;的抽屉,药香混合成奇妙的韵律:34;关键在39;知常达变39;。就像刘渡舟先生当年在东京画的三个圈,小柴胡汤能治的病远不止寒热往来,但每用一次都得问问:是不是少阳枢机不利?有没有兼夹湿热、气滞、虚损?34;
他指着墙上挂的《伤寒论》条幅:34;仲景说39;病皆与方相应者,乃服之39;,这39;相应39;二字,就是辨证论治的魂。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,哪怕是千年经方,一旦脱离了辨证,就像脱缰的马,再好的脚力也会迷路。34;
此时夕阳透过窗棂,把药柜上的铜拉手照得发亮。岐仁堂的铜铃铛在晚风中轻响,仿佛在复述着三十年前东京讲堂的启示:中药的魅力不在成药的便利,而在医者指尖对脉象的感知,在药方里寒与热的调和,在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敬畏与思辨。就像那治黄疸的三张药方,变的是药物的加减,不变的是34;观其脉证,随证治之34;的岐黄真谛。
喜欢。
第154章 黄疸病人的三张药方:从东京讲台到岐仁堂的辨证课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