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84章 痿症奇案背后的大气玄机[2/2页]

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张泓光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坚结,小儿热气惊痫39;,牡蛎39;主伤寒寒热,温疟洒洒,惊恚怒气,除拘缓鼠瘘,女子带下赤白39;,二药收敛固涩,可止虚汗而敛正气。34;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阿林边抄方边嘀咕:34;治痿症不是该39;独取阳明39;吗?怎么没见用白术、茯苓?34;
     34;此乃辨证之要!34;岐大夫正色道,34;《内经》39;治痿独取阳明39;,是言痿症多由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所致,但临床需灵活变通。若见痿症便投补脾之药,而不辨气虚与下陷、阴虚与阳虚,岂不是刻舟求剑?林女士脉细右甚,自汗怕冷,明显是气虚下陷,而非单纯脾胃虚弱,若误用滋腻之品,反会加重气机郁滞。34;
     四、复诊时的惊人变化
     三日后复诊,林晚秋竟在丈夫搀扶下自己走进了诊室。阿林眼尖,发现她面色红润了许多,脚踝的浮肿也消了大半。
     34;岐大夫,真是神了!34;陈默满脸喜色,34;喝了两剂药,汗就止了,昨晚居然睡了个整觉。今早试着扶着桌子站起来,双腿竟然能屈伸了!34;
     岐大夫诊过脉,见细象稍减,右脉渐起,便说:34;大气初升,仍需调理。原方去龙骨、牡蛎,加党参三钱、当归三钱,改升陷汤为理郁升陷汤。34;
     34;为何要加党参和当归?34;阿林追问道。
     34;大气下陷之人,多兼肝郁。34;岐大夫解释道,34;《金匮》云39;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39;,大气下陷者,土虚则木乘,故加党参补脾,当归养肝,此乃39;培土荣木39;之法。且当归辛香走窜,能行血中之气,与黄芪配伍,气血双补,正如《伤寒论》当归补血汤之意。34;
     又过了一周,林晚秋已能拄着拐杖慢慢行走。岐大夫见她精神渐振,便说:34;病在筋脉,非朝夕可愈。需制丸药缓图之。34;遂以生黄芪、人参、白术、当归、乳香、没药、威灵仙等药研末,蜜为丸,嘱其长期服用。
     34;威灵仙这味药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39;去众风,通十二经脉,治心腹冷痛,腰膝冷痛,腿足无力39;,34;岐大夫特意交代,34;此药善走窜,能通利十二经脉,兼能消痰水,对于久痿之人,正合适。34;
     五、医案背后的治学之道
     月余后的一个晴天,林晚秋独自走进岐仁堂,步伐虽慢却稳健。她摘下帽子,露出乌黑发亮的头发,气色红润如常人。
     34;岐大夫,多亏您妙手回春!34;她感激地说,34;现在不仅能走路,连设计图都能画了。34;
     阿林凑过来好奇地问:34;师博,您怎么一眼就看出是大气下陷?我们怎么学这本事?34;
     岐大夫笑着说:34;看病如破案,需善抓主证。林女士虽症状繁杂,但细弱之脉、气短自汗、小腹坠胀,皆指向大气下陷。《内经》云39;有者求之,无者求之,盛者责之,虚者责之39;,就是要我们透过表象看本质。且临证需熟读经典,又不拘泥于经典。就像39;治痿独取阳明39;,是常法;而本案从大气论治,是变法。常法守经,变法达权,方为大医之道。34;
     说着,他走到药柜前,拿起一撮黄芪轻轻揉搓:34;你们看,这黄芪中空似管,轻虚上升,正如大气之充于胸中。用药如用兵,需深谙药性之偏,方能以偏纠偏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言黄芪39;主痈疽,久败疮,排脓止痛,大风癞疾,五痔,鼠瘘,补虚,小儿百病39;,后世医家却多以补气用之,岂不知其升提之性才是精髓?34;
     林晚秋在一旁听得入神,忽然说:34;以前总觉得中医神秘,现在才知道,原来每一味药、每一个方都有讲究,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。34;
     岐大夫点点头:34;中医之道,在于39;调39;字。就像调琴弦,太紧则断,太松则哑,唯有松紧适度,方能奏出妙音。人体之气,亦然。大气下陷者,升之提之;气机壅滞者,疏之导之;气血亏虚者,补之养之。治病如治国,需辨证施治,方能拨乱反正。34;
     六、尾声:老药柜前的启示
     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,洒在岐仁堂的老药柜上,百位中药在抽屉里静静沉睡,等待着与恰当的配伍相遇,绽放出治病救人的光芒。
     阿林望着师父在病历本上写下34;大气下陷,治以升陷,方取《衷中参西录》之意,佐以《金匮》《内经》之法34;,忽然明白:原来中医的传承,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文,而是贯穿经典的智慧,是灵活变通的辨证,是对生命精微的洞察。
     林晚秋拄着拐杖走出医馆,暮春的微风拂过她的面颊,带着一丝草药的清香。她知道,在岐仁堂的这扇门里,不仅治好了她的病,更让她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——那不是迷信,不是玄学,而是一门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生命科学,是中华文明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。
     窗外,檐角的铜铃再次轻响,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医道真谛:夫人生于天地之间,禀阴阳之气,赖气血以生。医者,当顺天应人,调其气血,理其阴阳,使天人合一,身心康泰。此乃岐黄之术的终极追求,亦是岐大夫们一生的使命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84章 痿症奇案背后的大气玄机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