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说到犀角,他特意强调:34;此药能入血分清热,《本草纲目》称其39;解诸毒疔肿39;,但需水磨取汁,方能保全药效。34;
药方服至第七日,林浩复诊时已能独立上楼。岐大夫诊脉后去了犀角,加龟板15g(醋淬)、当归15g,34;湿热渐清,当滋肾养肝,龟板得阴气最厚,《名医别录》言其39;主四肢重弱39;,正合病机。34;
又过半月,肿胀消退大半,岐大夫再调方:去苍术,黄柏加至45g,34;长夏湿盛,然患者热象未净,且夏日火旺,需加强清热之力,此乃39;因时制宜39;。34;
五、诊室夜话:病机背后的养生课
林浩第三次来诊时,已能缓慢行走。岐大夫见他手机里还存着奶茶订单,笑着说:34;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讲39;高粱之变,足生大疔39;,你这病说白了,就是39;吃出来的39;。34;
他翻开《饮膳正要》,指着34;膏粱之人,脏腑脆薄,易于伤滞34;一段讲解:34;肥甘厚味就像农田里的杂草,脾胃功能弱了,杂草就会疯长,变成痰湿、瘀热。年轻人常说39;我身体好,能代谢掉39;,却不知《难经》早就提醒39;人之血气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39;,气血被痰湿困住,百病就来了。34;
林浩听得直冒冷汗:34;那我以后是不是得吃水煮菜?34;岐大夫摇头:34;非也。《黄帝内经》主张39;食饮有节39;,不是完全忌口,而是39;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39;。你看这陈皮,既是药材又是食材,平时泡点陈皮茶,既能理气化痰,又不伤胃气。34;
六、梅雨季里的顿悟
次年芒种,林浩抱着锦旗来谢岐大夫,身后还跟着位穿白大褂的朋友。34;这是我邻居陈医生,34;林浩介绍,34;他总说我这病得用激素,现在信了中医的辨证法。34;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陈医生握着岐大夫的手感慨:34;以前总觉得中医理论太玄,现在才明白39;有诸内必形诸外39;。就像林先生的怕冷,本质是经络阻滞,和阳虚畏寒完全不同,这辨证思路真是精妙。34;
岐大夫从书架上取下《温热条辨》:34;医道如棋局,需观全局。比如治湿热,要学张仲景39;分消走泄39;之法,让湿从二便去,热从肌表散,而非简单堆砌寒凉药。就像您治外感,也不是见热就用抗生素,道理是相通的。34;
窗外雨声淅沥,岐仁堂的药香混着陈皮香弥漫开来。林浩摸着不再肿胀的膝盖,忽然想起岐大夫首诊时说的话:34;真正的养生,是让脾胃做自己的清道夫。34;他掏出手机,把外卖软件里的麻辣香锅换成了山药莲子粥。
尾声:悬壶案头的警世钟
这个发生在岐仁堂的医案,被郑重记入《岐大夫临证录》。案末附记曰:
今世之人,多蹈39;浓味多怒39;之辙。嗜甘肥则伤脾,好嗔怒则伤肝,肝脾失调,湿浊内生。治痹证者,不可拘于39;风寒湿三气杂至39;之说,当细辨体质、审察病机。如本案患者,外现寒象而内藏热结,非胆大心细者不能破此迷局。医者当以《内经》为镜,以临床为尺,方不致误人误己。
每当梅雨季节,岐大夫总会翻出这个医案,对新入门的弟子说:34;看病如剥茧,要层层见真章。就像《伤寒论》里的大承气汤,能治热结旁流的39;下利39;;白虎汤能医39;身热反欲盖衣被39;的真热假寒。中医的妙处,全在39;辨证39;二字啊!34;
喜欢。
第64章 痛痹表象下的膏粱玄机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