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627章 “镇”西卫[1/2页]

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崛起的石头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  田尔耕本来是来山西处理督办司的事情,之前也没想着要长待,毕竟他是四大千户之一,北镇抚司一堆的事情。
     可前不久山陕总督朱燮元来找他,说是接下来山陕两省的局势会变得极为艰难,需要锦衣卫协助。
     朱燮元这个人,田尔耕是明白的,皇帝要他下来到地方,就是有大事要办。
     既然对方开了这个口,田尔耕也不好拒绝。
     事到如今,他站在鸣凤楼的门口,也能猜得出这次朱燮元是要动手了。
     清查军屯卫所这种事情,兹事体大,没有锦衣卫的帮助,很难展开。
     里面的商人们知道了厉害,都是在争相的报上自家历年侵占的军屯数额,以便事后各地督办司上门核查、收缴。
     事情顺利,可田尔耕的脸色依旧不见好。
     一旁百户问道:
     “千户大人,商人们都已经服软了,这趟差结了,您为何门门不乐?”
     田尔耕想的,远比一般锦衣卫更多。
     他叹了口气,回道:
     “这趟差是结了,可京师我们是回不去了,起码今年不行,你去告诉弟兄们,做好在山西、陕西两高官待的打算。”
     说着,他望向京师方向,紧了紧手中的华丽绣春刀,喃喃道:“大明,要变天了…”
     ......
     山西,镇西卫。
     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,艳阳高照,卫所里的官兵们却没见一个起来操训的。
     尽管天启二年出台的《皇明步军操典》中已明确规定,中原卫所中久不谙战事的,需得三日一小训,五日一演武。
     但实际上,这本操典如今只适用于直辖于皇帝的畿辅、九边及辽军,在中原各地的成片卫所,不过是一纸空文。
     上至文官,下到督管的武将,没有人会去真正按照这本操典来训练军士。
     山西镇西卫、宁武卫驻于内地,明初以来兵事较少,世袭的卫所军官几乎不谙兵事。
     嘉靖年间,沿海一带倭寇横行,卫所官兵的战斗力还不如村中农夫,明初设置卫所的作用几乎不见。
     基于抗倭需求,嘉靖皇帝不得不接受名将戚继光等人的建议,在全国各地有限的卫所实行募兵。
     募兵初开,出现了几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,浙江戚家军便是最为人所熟知。
     戚家军使用募兵,先后平定沿海群倭,击退俺答犯境,大小上千战,未曾一败,被誉为当时第一强军。
     如今勇卫营的大将戚金,便是正统的戚家后人。
     然而,募兵只是临时开放,除几支强军昙花一现外,便再无任何有用之资。
     终嘉靖一朝,并没有出台成文对募兵有效官制,各地军官以成例效仿行之,地方官府毫无管理的办法及手段。
     至今凡五十年间,以募兵成军,未能再出现另外一支戚家军,募兵提升的官军战斗力有限,却造成卫所与募兵的管理更加混乱。
     可以说,募兵制于军屯制共存,却未能出台成文管制,是卫所制彻底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     现在很多地方,甚至出现了权利交错,一人多管,一地多管的情况,这些都是朱燮元了解到的情况。
     可以说,眼下中原各地卫所的军屯情况,已经十分复杂,极难处理。
     镇西卫就是如此,当地卫所世袭军官一面募兵,一面保留军屯,权利极大,但却未能对官兵战斗力的衰退,有任何限制作用。
     军户的生活依旧苦

第627章 “镇”西卫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