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四十章 为其作曲 三生有幸[2/2页]

我不想当流量明星 水水泛泛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断了他们的排练,否则估计他们要到晚上弄完才会知道这消息。
     陶钧的工作室内,京城大学文学院院长丁晓诵和蓝小浪单独见面聊了起来。
     “蓝小浪同学,不知道你对徐先生的诗词了解有多少?”丁晓诵开门见山的问道。
     两人见面之前,蓝小浪已经知道这事的前因后果,但还是猜不到对方的来意。
     根据原主的记忆,丁晓诵口中的徐先生就是原地球的徐志摩。
     蓝小浪对他的认知,多半是因为他和林徽因以及陆小曼之间的爱情故事。
     至于诗词作品,除了《再别康桥》之外,便只有《偶然》了。
     所以他便老实的回答道:“很少,只有《再别康桥》和《偶然》。
  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     我对徐先生的了解,更多的是他爱情方面的事。”
     听到这,丁晓诵继续问道:“那你创作《凄美地》歌词的时候,是否从《偶然》中汲取了灵感?”
     “没有!”蓝小浪摇头道。
     听到这,丁晓诵略做思考之后,便把张连峰的原话跟蓝小浪说了一遍。
     这一说,蓝小浪震惊了,过渡解读也就算了,这几位这边文学届的老教授,居然能把这歌和徐志摩联系到一起。
     不知道原地球的原作者郭顶知道后会有什么感想。
     见蓝小浪没说话,丁晓诵便继续道:“徐先生的母校是魔大的前身,其后徐先生也曾在京大和津大求学,后来还在京大和金陵大学任职教授。
     所以我们四个大学商量了一下,准备一起联动搞一次联动。所以想请你选徐先生的一首诗作谱曲,作为这次活动的推广曲。”
     这话一出,蓝小浪不用想都知道这诗根本就不用他选,一定是《偶然》无疑了。
     正是《偶然》和《凄美地》歌词中的隐喻,才让这几位把他和徐志摩联系在一起,那当然就是想选这首啊。
     不过这到是难不倒蓝小浪,他快速搜索了一下原地球的记忆。
     此诗写于1926年5月,正好是是徐志摩偶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。
     彼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,燃起爱情之火、诗作之灵感,一挥而就有此佳作。
     初载于同年5月27日《晨报副刊·诗镌》第9期,署名志摩。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《卞昆冈》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。
     《偶然》这首诗在原地球的现代,被不少歌手改编成歌曲唱过,从赵鹏到齐秦都曾演唱过。
     但是只有黄秋生的版本,他才觉得是适合这首歌气质的一个版本。
     王家卫的感觉、徐志摩的浪漫、科恩的唱腔,正是原地球的网友对这个版本的最高评价。
     “可以,不知道给我的时间有多少?”
     这一世的蓝小浪,对于和高校合作这种事情有种天然的热情。
     或许是因为他在原地球没上过大学的缘故,所以对此心生向往。
     “两周后!”
     丁晓诵的这个回答让蓝小浪刷新了对高校办事效率的人知。
     这才短短的几个小时,四所不在同一地区的高校,就能把这种活动的具体时间给定下来。
     而且直接找到了他来定制推广曲,这恐怕也是只有这几位亲自去下场,才能有如此效率吧。
     既然是推广曲,那肯定是要提前放出来的,那留给他的时间最多一周。
     曲到是现成的,编曲部分照抄也就可以了,都不是难事,可是这个合适的烟嗓要去哪找?
     “明天我把《偶然》的小样给你们,但是我不是最适合的演唱者。如果我这边找不到合适的,那还请丁教授也发动一下你们的影响力!”
     见蓝小浪如此爽快,丁晓诵也不含糊,当即便拍板道:“行,这事包在我们身上。这歌上架收入你拿大头,因为词是徐先生的,所以……”
     “这个您几位决定就好,规矩我懂,怎么定我都没意见。能为徐先生的词作曲,是我三生有幸!”
     蓝小浪之所以那么爽快,是因为他相信这些文人的风骨,比起金钱,名声更重要。
     不像白莲娱乐,为了挣个榜,就算是面对陶钧也可以连脸都不要了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四十章 为其作曲 三生有幸[2/2页]